【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
  作者:贺雪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17 | 点击数:17173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相对平衡的代际关系,建国后的集体化时代也存在相对平衡的代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代际关系失衡,子女不孝普遍且严重发生,而父母依然为子女婚配耗尽心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这种失衡的代际关系只是一种过渡现象,它将被一种更加理性化、较少亲情友好的相对平衡的代际关系所代替。这种新型代际关系将对农村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代际关系;婚姻;乡村治理;理性化

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家庭结构及家庭代际关系正在发生变动。本文以笔者近年来在湖北、安徽、辽宁、河南、湖南等地农村调查的资料与感受为基础,对当前农村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做一个初步的讨论。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代际关系
 
传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是“反哺”,费孝通将中国代际关系与西方代际关系分别概括为“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子女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这种反馈式的代际关系被称为“哺育”与“反哺”。①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对子女有抚育义务,而子女长大成人后却不一定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他们只对自己的下一代承担养育之责。“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家庭关系模式,它不仅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深厚、淳朴的爱,还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反哺”式的双向义务伦理实质,是父子血缘天性的伦理升华。②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是非常关键的一种关系,并且婆媳关系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婆婆强势,媳妇弱势。因为婆婆或父母不仅占有较为优势的位置,并且对占有这一优势位置具有自信,所以他们不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这一位置、如何为个人未来作打算上,他们完全站在全家及子女的立场上来通盘考虑家庭的发展。媳妇或子女则虽然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但一方面婆婆或父母并不“自私”,并不会过分地“压榨”;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可以往前期待,期待自己成为当家人后获得补偿。总之,在传统社会中,因为代际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即使在婆媳之间有婆婆强势的成分,媳妇也总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自己在年龄上的劣势,正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
维系代际平衡的传统家庭关系还与家庭结构有关。传统社会,大家庭是一种社会理想,“父母在不分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因为“父母在不分家”,多子家庭中,子女成家后就成为联合家庭,联合家庭在传统社会占有相当比例。比如王跃生在河北调查,建国前冀南地区联合家庭要占家庭总数的15%左右,而考虑到联合家庭人口较多,则生活在联合家庭的人数就会更多。③即使父母健在而兄弟分家,这种分家也会充分考虑父母的权益,比如,分家后家庭的主导财产仍然归父母掌握,只有在父母去世后,诸子才能来分割父母的财产。父母健在的分家,往往只是分家的儿子从老家中分出去,而非父母从老家中搬出去。父母在世时主要是分灶而不是完全分家产的分家,这种分家被称为分爨型分家,并非完全的分家。④
稳定的代际关系,使父子及婆媳之间都可以按社会为自己设定的角色来做该做的事情。父母要为子女“操心”,将子女养育成人,为他们娶妻生子或创造娶妻生子的条件。父母不尽全力为子女“操心”,就会出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而香火不继的大问题。而子女如果不尽全力孝敬父母,就会有良心上的不安和道德上的负疚,就会受到舆论的恶评,当然父母还可以拒绝将祖产分给不肖子孙。总之,在一般情况下,传统的代际关系会调动父子两代的积极性,合力将延续香火、光宗耀祖、造福子孙的事业做好。这种代际关系是“我们”的双向负责的代际关系,因此也是一种平衡的代际关系,也是可以最为有效地以合力来应对生产生活事务、以最有力的整合形式来达成家庭共同目标的代际关系。这种代际关系在经济条件比较简陋、生产力水准比较低下的传统社会,对于增进家庭合作,降低社会成本,具有十分重要而正面的意义。当然,这种代际关系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牺牲了部分夫妻关系,减少了家庭内各方自由伸张权力的空间。
新中国建立以后,“妇女解放”的话语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妇女不仅要从男权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不平衡、不对等的婆媳关系中解放出来;不仅要从婆媳关系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妇女解放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广泛参与家庭以外的生产和社会事务,参与公共事务。自由参加社会公共事务的妇女,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可以选择离婚以离开那些“恶婆婆”或“坏丈夫”,其结果是,家庭内部的婆媳关系开始向平等的方向转化,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平衡关系逐步变得重要,而婆媳关系变得次要;夫妻之间的感情生活变得重要,而传宗接代的任务变得相对次要。
 “妇女解放”及新中国的其他制度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等),对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家庭关系的主轴由父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化,妇女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相关,大家庭就越来越难以维系和整合,联合家庭在建国后不到10年的时间内即基本退出历史,核心家庭(主要是多子家庭分家所致)快速增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龚茂莉 龚家铭]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
下一条: ·[孙九霞]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相关链接
·[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陈阳]闽南农村婚姻仪式的礼物流动与亲属实践
·[殷梦弦 罗晓欢]乡绅贾儒珍以书法为媒介的“乡村治理”活动研究·[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陈岗龙]灰姑娘的两次婚姻
·[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王宇阳]乡村治理视域下的民间信仰功能机制研究
·[八木透 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杨烁]祖先信仰与乡村治理研究
·[杨帆]乡村振兴视野下村落文化保护与乡村治理·[李渊源]1958—1983中国乡村社会婚姻礼俗变迁探微
·[覃丽芳]越南泰族的传统婚育习俗及文化蕴含·[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王小健]以《仪礼·丧服》论周代亲属称谓的几个问题·[季中扬]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民俗文化资源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木克代斯·哈斯木]塔吉克族特殊婚姻礼俗与禁忌文化
·[毛炜玮]介于多者之间的现代性·[乌丙安]两性民俗学发生论:两性关系与难以控制的婚姻习俗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