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春节“被过得不再像年” 拜年已成“礼上网来”
  作者:记者 王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0 | 点击数:5755
 


  变!变!变!过的还是年吗?

  时间可以改变人、改变事,当然也能改变过年的方式。21世纪的十年,这种变化呈加速度趋势,年,被过得不再像年了。

  春节在中国有了千百年的历史,而在这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也发生了种种变化。这种变化很多时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但是仔细盘点起来,却也让人为之叹惋。

  拜年已成“礼上网来”

  就在人们的拜年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却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感情贬值”。

  拜年,在中国已经可以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从春节诞生之日起,中国人便开始深入研究如何将诚挚的祝福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经过千百年的变迁,拜年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最初,人们大多是通过登门拜访来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新春祝福,而对于在外地或者无法登门拜访的朋友,人们通常也会选择寄去贺年片送去自己的祝福。那个时候,虽然人们常常因为算不准时间而错过在春节的正日子送上祝福,但那样的祝福却显得尤为珍贵。即便自己的字迹并不隽美,简单的一张贺卡也能够温暖人心,因为人们知道送上祝福的人是真心实意的。至于登门拜访,无疑更是让人感到备受重视。

  虽然那个时候人们经常会因为一张意想不到的贺卡而收到意外的惊喜,但是“见信如见人”的想法却始终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并不能缓解人们的思念。随着电话的普及,祝福无法及时送达的尴尬从此不再出现。轻轻摁上几个按键,电话那端的亲人,便可以听见你的声音,这远远要比贺卡更加真实,更加温暖人心。随后,BB机、手机开始出现,祝福也可以开始移动,人们也不必为等待一个人的祝福而守在固定电话旁。

  当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人们立即为如此先进的联系方式所吸引,不用再为高昂的长途话费担心,也不用再为听声不见人影而苦恼,只要通过视频聊天就可以解决所有焦虑。同时,互联网上精致的电子贺卡,也让人们不必再为计算贺卡投递时间而绞尽脑汁,同时又符合环保低碳的理念。

  2010年,微博元年,这种新生的联系方式大行其道。2011年元旦的时候,诸多“微博控”也开始通过这种新生的媒体展示自己的新年祝福。可以预见,当2011年的春节到来之际,在微博上传递祝福必将成为一种“前卫”的拜年方式。

  就在人们的拜年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却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感情贬值”。

  文征明曾经写过一首《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表达的是诗人对于当时通过“贺卡”拜年的不屑和鄙夷,但如果文征明穿越到当下的话,可能就不会如此慨叹,因为现在收到贺卡的感动并不比明朝时的登门拜访带来的感动少。

  试着回忆一下,当收到一份来自远方朋友跨越千山万水寄来的贺卡,其带来的感动要多少条随手转发的拜年短信才能够比得上?而QQ、微博上简短的祝福话语是否也比得上一通电话?诚然,多种先进的通讯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了便捷,但人们还是应当注意,不要让感情随着通讯方式的价格一起“跳水”。

  鞭炮从“奢侈品”变成环保公敌

  从目前记者所做的简单调查来看,理性燃放已经成了社会上大部分家庭的理念,他们更倾向于稍微“意思”一下即可。

  过年放鞭炮的习俗由来已久,当看着遍地的红纸和耀眼的烟花,听着震耳欲聋的烟花,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过年气氛,但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曾经,鞭炮是一种奢侈品,一般家庭不会购买太多烟花爆竹去燃放,毕竟用同样的价钱购买一些吃货、衣服,远远要比听几分钟的响声来的实惠。那个时候最“可怜”就要数各个家庭的孩子,为了能够“延长”鞭炮带来的欢乐,孩子们往往会选择将一整挂的鞭炮拆开,然后一个一个地燃放。那个时候小孩最幸福的时刻,或许就是在燃放完整挂鞭炮之后,去碎纸堆中寻找那些中途灭火而没有燃放的爆竹。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鞭炮开始管够了,孩子们也没有必要再拆着放鞭炮了,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也是逐渐升级,从最初的“小鞭”到后来的“大地红”,再到后来的各种漂亮焰火。尽管随着鞭炮不断升级,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但并没有影响人们的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热情。

  不过,随着鞭炮越放越多,人们却开始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环境污染。诚然鞭炮的大量燃放能够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氛围,但是燃放过后的一地碎纸和那充斥在空气中的刺鼻气味,却让人深深地为环境感到担忧。同时,生产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火灾、意外也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烟花爆竹并不是一个让所有人都开心的东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辽沈晚报 2011年01月30日 17:4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彭友茂]年味儿变淡说明了啥?
下一条: ·[陈方]文化保护中哐当作响的“钱袋子”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