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张伟权]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生态环境
  作者:张伟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5 | 点击数:5389
 


  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创造的文化也就有差异,凭借这种特有的文化,他们又结成各个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和利用其生存环境,维系该民族的延续。生存于湘西北部酉水流域的土家族先民们创造了诸多文化,各文化因子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着,每个文化因子的产生消失都有其必然因素,梯玛文化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文化。

  土家人凭着特有的灵性、灵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梯玛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做法事的人,如果说梯玛姓彭或姓尚,人们就称他为“彭梯玛”或“尚梯玛”;另一个概念就是梯玛所做的法事。比如说“他家里在做梯玛”,就是此意。梯玛属于巫文化的范畴,集土家族历史、宗教、文学、音乐、舞蹈、医药为一体,被誉为土家族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前,几乎在湘西北的土家农村都存在着梯玛,尤其在湖南龙山、保靖、永顺、古丈、桑植流传较广,成为这些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梯玛的传承主要靠口传面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传授梯玛的人一般都有惊人的表演才能和记忆力,他们有的虽然一字不识,却能背诵许多长篇的梯玛词,因而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历史上的土家族地区虽然地处中华大地的腹地,但是高山绵亘、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阻碍了土家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土家族对世界的认知也就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在土家人看来,天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真、善、美的。“天上”的东西总比人间的要好些,也要丰富些,凡是人间缺少的东西都可以从“天上”取来进行弥补。“天”是什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关于这一点,有关专家说得十分精辟:“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里,情况还是大有不同。有的时候有的地区,天的范围更大一些,人之外都是天”,“一切学问都是天人之学。因为,一切学问无不源于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人,不能离开环境即自然和社会而存在;所谓学问,正是如此生存着的人对如此生存着和如何生存下去的方方面面的表白和回答。而环境,由于它是人之生存的第一条件,从而这样那样地被人尊称为此种彼种用语的‘天’;某些时候,人们相信环境之上或之外还有此种彼种超环境的力量,更崇之为这样那样理解着的‘天’。人正是如此生存着的,一切学问正是在这样状况下形成的,所以可以说,一切学问都是天人之学”。土家族心目中的梯玛就是具有这一学问的人。因为梯玛不仅能与鬼神通话,而且在做法事时,还有一种超人的力量“上天”去祈求福祉再赐给人间。这符合“巫术是人企图借助自己行为去影响自然过程的手段,而宗教则表现为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的论断。

  此外,土家族在生产、生活中还要进行很多的仪式活动。这些仪式成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进行这些仪式的时候,也少不了梯玛做主持人。土家族又称这些仪式的主持梯玛为掌坛师。比如,土家族在每年正月表演“摆手舞”和演出“茅谷斯”(一种土家族原始戏剧)时,就要梯玛主持。土家族在表演“大摆手舞”时,梯玛要在8部大神位前,敬神和唱土家族的史诗《摆手歌》,《摆手歌》就是颂神。通过梯玛的敬神和颂神,土家人祈望能得到风调雨顺的年景并获得好收成。

  虽然,梯玛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梯玛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目前,在整个800万土家人中,真正能做梯玛法事活动的不到10人。为了让梯玛文化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是为梯玛文化创造适当的生存环境,加强对梯玛的保护力度。要让土家族人认识到梯玛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鼓励开展梯玛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梯玛的社会功能,让梯玛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不间断的民族文化活动。

  二是努力挖掘梯玛文化,包括梯玛唱词、梯玛舞蹈、梯玛特殊技能、梯玛牛角号的吹奏(目前已无能完整地吹奏梯玛牛角号的人)、梯玛仪式等,把梯玛文化以一种完整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坚持用土家语演唱梯玛歌词,尽量恢复梯玛文化的原貌。地方文化部门和一些学术研究机构要组织人力物力,对梯玛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搜集整理梯玛资料,建立梯玛数据库,用摄影、录音等先进工具,对梯玛的资料进行拍摄和录制,让梯玛得以永久保存。

  三是培养梯玛人才,使梯玛后继有人。要对现有的梯玛进行人文关怀,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给现有的从事梯玛活动的人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要他们衣食无忧,让他们安心地进行梯玛传承。

  四是相关部门成立梯玛文化调查组,对现有的梯玛进行调查,并制定一些保护性的措施。要召开专门的梯玛学术研讨会,组织编写梯玛专著和梯玛研究论文,还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对梯玛进行正面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地介绍梯玛,让外界了解土家族的梯玛文化,让梯玛走出濒于消亡的局面。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
下一条: ·中国民族报:“2010十大宗教学观点”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