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泳超]周作人的民歌研究及其民众立场
  作者:陈泳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28 | 点击数:18194
 


  一、周作人在民歌方面所做的工作

  周作人与民歌的结缘,是从儿歌开始的。他在晚年的追忆文章《一点回忆》①中说:“一九○六年我在日本东京得到英国安得路朗的几本关于神话的书,对于神话发生兴趣,因为神话与传说和童话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童话也十分注意,又因童话而牵连及于儿歌。”1940年他在《歌谣的书》②中也说:“民国初年我搜集外国歌谣的书,最初只注意于儿歌……”

  1914年,周作人利用在绍兴县当教育会长的机会,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第4号上刊登一则个人的启示:“作人今欲采集儿歌童话,录为一编,以存越国土风之特色,为民俗研究儿童教育之资材。”其中关于儿歌的采集条例云:“儿歌例如越中之《一颗星》《隔棂灯》等是,又小儿谜语,及游戏时所歌,亦含在内”,“录记儿歌,须照本来口气记述。俗语难解处,以文言注释之。有音无字者,可以音切代之,下仍加注”。这些注意事项,比诸1918年“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在详明精细上固有不如,但它对歌谣记录的科学性要求依然是引人注目的。为了配合征集工作,周作人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的同一期上又发表了《儿歌之研究》的论文,对儿歌的历史、类别与价值等多方面给予了初步的但绝非幼稚的论述。考虑到时间的先后以及个人行为与名牌机构号召力的悬殊,周作人的采集工作,其导夫先路的草创之功,是十分让人敬佩的。尽管一年之后,他一共才收到一首儿歌,而且还是他相识的一位高小校长化名寄来的。不过,周作人似乎并没有泄气,他自己独力采集,加上从《越谚》中的抄录,也得了200多首。后来,他怀揣着这份稿子,经历了北京大学歌谣运动的起落兴衰以及中国政治风云的千变万化,终其一生未曾让它面世,其间的遇合遭逢,实足使人唏嘘叹息。③

  1918年,由刘半农、沈尹默等人发起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活动,歌谣运动从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周作人既对儿歌有其偏爱并做过切实的工作,加上已有的民俗学、民歌知识,所以被他们引为同志,也是自然不过的,而在周作人一面,他似乎也是施施然乐于为伍的。在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日刊》首揭的征集歌谣活动启示及其简章上,都没有周作人的名字;但在同年9月21日《北京大学日刊》的“征集歌谣之进行”栏目中,就有“由刘复、周作人两教授担任撰译关于歌谣之论文及记载”的字样,其简章上也添上“沈尹默、周作人主任一切并编辑‘选粹’”,而此前这两项工作分别是由刘、沈二人独力承担的。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周作人都亲自参与并一度实主其事。虽然根据周作人本人的回忆,他因为身体欠佳及个性疏慵等原因,并未做太多的实际事务,但这终究使他由单纯对儿歌的爱好走向了对范围更广的民歌的关注。

  在歌谣运动的推进与歌谣研究方面,周作人时常有先着一鞭之举。例如关于歌谣的分类研究,周作人早在1922年4月13日《晨报副镌》上发表的《歌谣》一文中,就进行了尝试,他的意见是将歌谣分为六大类:1、情歌2、生活歌3、滑稽歌4、叙事歌5、仪式歌6、儿歌(事物歌、游戏歌)。大约地说,在歌谣分类方面,周作人即便不是第一人,也必定是最早者之一,单以《歌谣》周刊为例,它自创立后真正引发众人对于分类产生兴趣并持久讨论的,实在要从1923年4月8日的第13号算起。光从时间上来说,周作人的分类要领先一年,其先觉之功就很值得敬佩了,更可贵的是,便在《歌谣》周刊上关于歌谣分类的越来越繁复的争辩中,周作人的分类法以其简明平实而时常受人推许,可见在他的先觉中其实还包含着早熟的深刻,与那个时代惯常看到的先觉者可以谅解的浅薄又自不同。这一点,在歌谣研究的其它方面也有体现。比如谜语,周作人早在1914年的采集启事及那篇《儿歌之研究》中就将它视为儿歌之一类而给予关注,后来歌谣同人对谜语渐次重视起来,以至有钱南扬的《谜史》一类的著作问世,那都是二十年代的事了;再比如,1923年他在《歌谣》周刊第31号上发表《歌谣与方言调查》,虽说这一研究方向早为人知,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以《歌谣》周刊的发文次第来看,正是在这篇文章之后,关于歌谣与方言的讨论才变得红火起来,以至后来成立方言调查会,《歌谣》周刊也连续出版方言专号等等。这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关于猥亵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了。

  1918年开始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的运动,在由刘半农拟订的征集简章上,入选歌谣有这么一项资格规定:“征夫野老游女怨妇之辞不涉淫亵而自然成趣者。”1922年《歌谣》周刊创刊时,同人们听取了周作人的意见,在章程中明确指出:“歌谣性质并无限制;即语涉迷信或猥亵者,亦有研究之价值,当一并录寄,不必先由寄稿者加以甄择。”在发刊词中也特别声明:“我们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尽量的录寄,因为在学术上是无所谓卑猥或粗鄙的。”周作人在后来的各种回忆文章中,对于自己在歌谣活动方面向例觉得碌碌无为,惟独对这项贡献津津乐道,可见他对猥亵歌谣研究是如何的看重了。④但是,虽然歌谣同人转变了认识,可搜集上的成绩却非常不好,一年内依旧得不到这种难得的东西。于是在1923年12月,周作人又写了一篇《猥亵的歌谣》论文,刊登在《歌谣》周刊一周年纪念增刊上。文章首先将“猥亵”一词定义为“非习惯地说及性的事实者”,然后将猥亵的范围分为“私情”、“性交”、“支体”、“排泄”四类,又古今中外地为各类都举了诗歌的例子,并给予道德或文艺方面的分析,接着还对猥亵歌谣如何解说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从“生活的关系”上说,它们是中国两性关系不圆满的烦闷的曲折表达;二是从“言语的关系”上说,他重申了在《中国民歌的价值》一文中民间俗语缺乏细腻曲折之表现力的观点,认为在猥亵的歌谣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参见注7)。最后,他总结说:“我的目的只想略略说明猥亵的分子在文艺上极是常见,未必值得大惊小怪,只有描写性交措词拙劣者平常在被摈斥之列,──不过这也只是被摈于公刊,在研究者还是一样的珍重的,所以我们对于猥亵的歌谣也是很想搜求,而且因为难得似乎又特别欢迎。”

  经过周作人的再三倡导以及歌谣同人的悉心努力,倒也有了一点回应,例如1924年2月《歌谣》周刊第44号上登载了一位名叫杨德瑞的印刷工人的来信,其中提到他搜集的类似“荤谜素猜”和“素谜荤猜”的许多谜歌,《歌谣》周刊的编辑阅后“极为欢喜”,忙不迭地说:“就请先生赶快的把那些誊出,愈多愈好给我们寄来吧!”据《歌谣》周刊第45号的来件清单,后来这位杨先生果真寄来了106则歌谣谜语(当然不都是猥亵的)。但是,除了这一例之外,似乎再也没有别的响应了。

  周作人等仍不甘心,决心单独征集猥亵的歌谣,但这种事情由大学出面发起似乎不好,于是周作人约集钱玄同、常惠,三人以个人的名义在1925年10月《语丝》48期上发表《征求猥亵的歌谣启》,共同发起征集活动。在由周作人署名的这份《征求猥亵的歌谣启》中说:“大家知道民间有许多猥亵的歌,谜语,成语等,但是编辑歌谣的人向来不大看重,采集的更是不愿记录,以为这是不道德的东西,不能写在书本子上。我们觉得这是很可惜的,现在便由我们来做这个工作,专门搜集这类猥亵的歌谣等,希望大家加以帮助,建设起这种猥亵的学术的研究之始基来。”该文中还将猥亵歌谣的价值归纳出两点,其一它们“实在是后来优美的情诗的根苗”,其二,“我们想从这里窥测中国民众的性的心理”。后面又列了希望做成的两件事:“(1)搜集猥亵的谣谚谜语等编为《猥亵歌谣集》,(2)搜集古语方言等编为《猥亵语汇》。”当时,周作人还拟订了一个简单的说明和举例,该说明书当时是须函索的,后来周作人在19*年3月刊的《文艺世纪》上将它公布了。这一次征集的成绩似乎很是可观,光周作人收到的就积存了一抽屉,据他估计,三人共总收到的,大约有“二百件之多”⑤。可惜出于各种原因⑥,这些材料始终未被整理出来,更不用说发表面世了。其后,钱玄同于三十年代就先弃世了,周作人的又多散失,常惠处的情形如何,不甚明了。周作人既觉得很对不起投稿诸君,也对这次征集活动的有始无终深为遗憾。如今看来,这场没有结果的活动,其开创意义还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尤其随着学术自身以及外在环境的变迁,关于性方面的研究似乎越来越没有禁区了,可是对这类猥亵歌谣的征集工作,不知是否依然的不合时宜,至今终于也无人愿做,从这层意义上说,周作人这方面的经历,越发使人感觉可敬而又可叹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晓葵]日本民俗学的新视野
下一条: ·[王学典]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
   相关链接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刘晓春 刘梦颖]民俗学如何重申“民众的立场”?
·[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於芳]周作人的日本民俗研究
·[李英]赵景深和儿童文学研究·[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
·[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陈泳超]周作人手稿《绍兴儿歌集》考述
·[高有鹏]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传统——歌谣研究者的民众立场与国家意识·[陈建军]周作人“附记”四则
·[眉睫]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吗·[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
·[韩三洲]《歌谣周刊》:中国民歌研究的摇篮·[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视野里的“潮州”·一片冰心在《越谚》 数尺墨宝名噪时
·北京鲁迅博物馆 编:《苦雨斋文丛:周作人卷》·[常峻]周作人文学审美观的民间立场
·[英]哈里森:《古代艺术与仪式》·[木山英雄]周作人与日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