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王宇丰]挖掘馆藏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
  作者:王宇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09 | 点击数:8312
 


在陈列时能组合展示的不要单独展示,能原件展示的不要模型展示,
能动态展示的不要静态展示,能双向互动式展示的不要单向灌输式展示。
要尽量复原民俗文物的原生态场景,使民俗文物的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减损更少,
让普通观众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广东是民俗文物资源大省。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汉族民系和畲族、瑶族、壮族等兄弟民族的民俗文物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丰富的民俗文物资源无疑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和研究岭南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对其做好抢救、保护、收藏和展示工作意义重大。

  民俗文物作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之物化遗存,其真正价值不在于有形的实物本身,而在于其中所承载的无形的民俗文化。一件民俗文物的展示是否成功,除了要以完好的形象清晰示人之外,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其文化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展现。民俗文物的展示应尽量再现文物的语境,要建立起文物与自然、文化、观众三者的和谐关系,真正做到“以物论文化、透物见人、让民俗文物说话”。

  文化密码就藏在文物与语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中

  美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邓迪斯提出的“语境”概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化意义的展示。一件民俗文物本身只是一个“文本”,如一件衣服;而红色还是白色,丝绸还是麻布,则是这件衣服文化意义的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中,红绸衣出现在喜庆的婚礼上,白麻衣出现在悲伤的丧礼上,礼仪场合就是“语境”。文化密码就藏在文物与语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中。对于馆藏民俗文物,为了展示其文化意义,就必须挖掘和展现文物背后的语境信息。

  文化人类学一般认为,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层次,大致依次对应于民俗学研究的物质民俗、风俗民俗和口头民俗三大领域。如果充分注意到文化的三大层面和文物本身对应的语境,将对文物文化意义的全面开发和深入挖掘大有助益。

  民俗文物如果无法展示其文化意义,保护得再好也失去收藏价值

  比如,一双竹筷放在博物馆保温保湿的展柜中与放在老百姓家的厨柜中大不一样:筷子在制度层面与用筷的技巧、礼仪等联系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与“箸”的谐音禁忌、大禹治水的传说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在直观的物质层面,也是与食物为伍、与碗碟相配的。可见,民俗文物的文化意义存在于其所属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存在于其与语境的特定关系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博工作者在博物馆空间、人力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民俗文物最好能结合质地和功用来分类存放;在陈列时能组合展示的不要单独展示,能原件展示的不要模型展示,能动态展示的不要静态展示,能双向互动式展示的不要单向灌输式展示。要尽量复原民俗文物的原生态场景,使民俗文物在空间、时间和人三个维度上都获得连贯性,让文化信息展现更多、减损更少,让普通观众收获更多、印象更深。

  这当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也许超出了一些文博机构的现实条件。博物馆以收集、陈列、保存及修复文物为主要职责,文物的文化背景研究只是其众多任务之一。况且,在藏品的保护和利用这对辩证关系上,保护工作更为基础,做不到文物的保护就谈不上意义的展示。不过,一件民俗文物如果无法展示其文化意义,那么就算保护得再好也失去了收藏价值。文博工作者心中仍需坚守“利用需要保护,保护为了利用”这一原则。即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应在早期调查和征集工作中尽量多了解多记录文物的背景信息,最好能引入影视的手段录下文物的原生状态,将相关文字影像资料与民俗文物一同入库;在展览中则通过图文尽量交待文物的文化背景,解读其文化内涵。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网易-南方日报 2010-09-05 08:32:00

上一条: ·[张长虹]吸收与创新: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
下一条: ·[奇曼·乃吉米丁]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
   相关链接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刘国庄]梅山民俗文物收藏及其现状研究
·[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杜韵红]从语境到生境:博物馆的“非遗”保护实践探索
·[王霄冰]民俗资料学的建立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王明欣]关于民俗博物馆发展的建议·[户晓辉]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