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民间艺术传承教育走进大学
  作者:记者 陈文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6 | 点击数:5007
 



座谈会在陈家祠古老的大屋中举行,是否预示着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常新。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摄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资源,牙雕(骨雕)、玉雕、木雕、砖雕、广彩、广绣、剪纸、陶瓷等均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民间工艺后继乏人。8月21日上午,由广东省文化学会主办,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承办,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建立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座谈会在陈家祠举行,众多专家学者和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共同研讨、论证民间艺术依托高等院校传承的可能。

  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传承问题,没有传承就没有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保护工作的主角是传承人。要将广东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发扬光大,关键是需要培养一批工艺传人,建设人才梯队。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明华认为,现存的民间工艺传承方式仍然是口耳相传、师徒授受,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当成规模地、批量地培养民间工艺传人,让宝贵的民间工艺美术以正规教育的方式传承下去。”

  对此,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提出,“面临濒危的手工技艺的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根本。传承人的条件,代表该项目的文化形象,因此首先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开阔豁达的心胸,对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高度责任感;其次必须是文化传统文明及其技艺水准的代表,须有公众认可的一流水平的技艺,他们需要受过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的培训,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手工艺不能只靠兴趣传承

  除了拥有这样一批代表工艺最高水准的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之外,要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传承,还需要不断有新鲜成员加入到民间工艺研究制作的行列中来。曾应枫坦言:“目前,政府、社会、学校、企业都在关注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但实际忽视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问题。从事手工技艺的人无稳定的收入保障,文化素养不高,缺乏社会认同感。”在过去的几年间,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珠村小学、广州美术中学等学校建立了多个民间文化传承基地,三年多的时间里开设了“民间文化讲坛”系列40个讲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受到民间艺术熏陶的中小学生大多数停留在兴趣爱好的阶段,此次研讨会的实质正是市民协与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深度合作,预备建立我国首个依托于高校的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将兼顾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生的就学与就业问题。

  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

  “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建设民间艺术传承基地,这在全国高等教育史和全国民间工艺史上都是一个创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大兴对这一新的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并从高校工作和招生就业角度分析提出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可能的方向:“民间艺术共可分为十二大类,其中最适合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是传统美术和传统工艺”,他建议由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岭南工艺美术学院,初步下设涵括玉雕、牙雕、骨雕、石雕、根雕、木雕、榄雕、砖雕、泥塑、灰塑等课程的雕塑系和以红木家具制造、广彩烧制为基础的制造系。

  对此,曾应枫也提出了一些计划和构想,如市民协与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民间工艺教学教程、开设民间文化讲座,编手工技艺的乡土教材,让学生走进民间工艺的大工场体验,定期举办民间工艺传承的展览和评奖,建立民间工艺传承研究所博物馆等。

 

  文章来源:博宝艺术网-信息时报 2010-08-25 09:54:30

上一条: ·彝族祖先阿普笃慕及六子铜像在云南峨山揭幕
下一条: ·中日民间剪纸作品展交流会举行
   相关链接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邬梦茜]浅析民间艺术的遗产化·[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程启芳]楚州十番锣鼓的审美经验研究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林德山]从资源到资本: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路径研究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林安宁]基于共时研究的傩定义与范畴新探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