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许石林]名人故里之争演变成“文化械斗”
  作者:许石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6651
 


  随着“七夕”的到来,“牛郎织女故里”又成了各地争夺的焦点。

  七夕节至,全国又有数个省在争牛郎织女故里,就像至今没有结果还在争的孙悟空、观音和西门庆故里一样,谁也不让谁。要不是有法律和政策管着,我看都能打起来。

  在利字当头的时代,争,成了人的主要价值观和生存方式——国家有关部门发文压都压不下去、反而愈演愈烈的全国范围内的争名人故里热潮,已经从过去各地的“好事者”直接被各地方政府接过去了。由政府出面,以政府的财力争名人故里,甚至连小说中人的故里、神话传说中人物的故里、老虎闻鼻烟——没影儿的人的故里也争。

  所谓民俗学和地方志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一方面瞎掺和,成为参与争执的主力军,完全丧失了学术独立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学者们参与策划了过多的争利活动,严重透支了其整体的学术公信力,学者的话在公众看来也绵软无力,使得争执越来越乱。

  大体上看来,愈演愈烈的争名人故里,成了当代一场几乎无法调解的“文化械斗”。

  实际上,别说根本就没有的传说中的名人和小说、文艺作品中的名人,就算是真有这些活生生的人,到了现在,该名人已经与当今任何地方基本上没有关系了。哪怕当时有出生证、户口本,证明某个名人的确生在某个地方,住在某个胡同,也跟这个地方、这个胡同没有关系了——我说这话,很可能会激怒所有意在争抢文化名人的地方政府和民众。

  前段时间看网上有人发表了一幅图片,是日本某处的徐福像,许多日本人认为徐福是他们的祖先。这个图引来许多网民的嘲笑。我参与讨论的时候说,徐福就是这些日本人的祖先。为什么?因为他们以徐福为荣,表达自己对源自中国的古老周秦文化的认同和追慕。那些认徐福为祖先的日本人,即使跟徐福没有血缘关系,但认同徐福作为符号和代表的中华周秦文化价值,徐福就是他们的祖先。

  当代高僧佛源老和尚,含泪修复被破坏的六祖真身舍利的时候,泣血而书:我作为六祖的子孙……佛源老和尚所说的子孙,非指血缘认同,而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的认同。西人富兰克林也说过: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李敖曾宣布自己是共产党员,有人质疑:你什么时候入党的?李敖说:我还用入吗?我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我就是共产党员。他说的也是对共产党价值的认同。

  记得在大逆不道的所谓“史诗大片”《孔子》炒作之时,剧组把孔圣人的77代孙女孔德懋老人骗到拍摄现场探班炒作,让卑贱的周润发磕头,哄老人开心,老人客套地夸他像老祖宗。剧组抓住这句话,无耻地做文章,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你看,连孔子的后人都支持俺们咧!我当时就撰文指出:不认同孔子的价值观、不继承孔子思想、单有孔子血统的人,不能算孔子的后人。因为孔子是价值观的承传,不是血缘承传。

  别说什么有确凿的证据、什么扎实的文献证明哪个历史名人生在哪儿、长在哪儿,甚至哪儿还有该名人的坟墓和后人等等,没用!不认同名人的价值、不承袭名人的精神,你就不能算该名人的故里。应该说,此心安处,即是故乡——名人的价值观在哪里得到承传,名人的故里就是哪里。

  如果要争名人故里,就争如何承传你们所推崇的名人的价值观。当然,那些争西门庆故里的地方就尴尬了:难不成满大街人身上都发散着嫖客的骚气儿?说实在的,文艺作品中杜撰出来的名人,也不是不可以给他们兑现一个有价值认同的故里,问题是争西门庆这种人的故里,就是争不要脸。可悲的是,这竟然成为当代人进行这场滑稽的“文化械斗”的现实。

  过去的文化价值认为,与人争是不体面的;现在的价值观认为,人活着就要争、大胆地争、无理取闹地争、花大力气地争、不惜成本地争、战天斗地地争、不蒸(争)包子蒸(争)口气地争——就是最后争不上,但曾经争过,也顺带把某个地方弄出名了。这种不要脸的价值观,让那句老话:“不尚贤,使民不争”显得特别乏力。

  我跟楼下一帮下棋的老年人闲聊这个事儿,有个老人很不屑地说:“争什么名人?现在人连自己祖宗的名字都不记得了!”这话把我吓了一跳:我们中国人讲究起码要记得自己五代祖先,而现在的人尤其是城市人,多半没这个记忆了。王小山也在微博上问:谁能记得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

  我觉得这位老人家说的有道理,你连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宗都不记得,还去争什么跟你毫无关系的传说中名人?当然,你那默默无名的祖先给你带不来啥利益,但是感念祖先,不也是民德归厚吗?这不比啥利益重要?要想阻止或调解这场不可能消停的“文化械斗”,只有“不尚钱,使民不争”。问题是你我都知道:这不可能!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2010-08-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家:七夕是单身女子节日 相亲节目背离七夕内涵
下一条: ·[张文珍] 传统文化须敬畏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