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中国情人节“三月三”比“七夕”合适
  作者:记者 孙颖 杜新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7 | 点击数:4505
 


  今天是七夕,天上牛郎织女一年难得的一次见面,让地上不少商家忙了个够,不遗余力地打中国的“情人节”。没想到,民俗专家却迎头泼上来一盆冷水:“七夕”和“情人节”根本不是一回事,弘扬传统文化是好事,但不应把“七夕”和“情人节”强拉在一起。

  “七夕”情人节 商家最忙叨

  最近报纸上不少广告都打出了“七夕情人节”的噱头,推出“七夕情人节”鲜花速递、“七夕”节情侣戒优惠、“七夕”消费代金券……有的手机销售商还打出情侣手机的牌子,配发的漫画是“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对话更是雷人:“亲爱的,今年七夕有些事情走不开,咱们明年再见吧?”“好吧,我最近也很忙,有空咱们就手机联系!”

  在众多商家的努力之下,“七夕”和“情人节”这两个词在近两年来已经被“拉郎配”,2月14日的洋情人节好像已经不够表达情人的甜蜜,中国“情人节”的噱头颇有愈演愈烈之势。

  七夕和情人节不是一回事

  北京市民俗协会副主任崔普权认为,中国的七夕节和情人节“根本不是一回事”。从七夕节的传说来看,牛郎和织女两人是一对已经成家的恩爱夫妻,夫妻俩连孩子都有两个了。而且,夫妻俩是被强大的外力分隔开来,一年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见面。七夕节体现的更多的是家庭观念,是牛郎和织女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坚持。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又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在这一天晚上,女孩们会在月下乞巧,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崔普权表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或是其他原因而曲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把七夕和情人节拉在一起。

  中国情人节“三月三”最合适

  崔普权表示,如果真要找个中国情人节,“三月三”最合适。

  “三月三”在中国是和情人关系最密切的节日,传统上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过“三月三”的习惯,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谈情说爱的日子。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成为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唐代杜甫就留下了“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 (记者 孙颖 杜新达)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晚报 2010年08月16日 15: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迷失在中国的“中国情人节”
下一条: ·[欧木华]争的是牛郎织女,还是财神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