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林磊]耿世民的淡定与执着
  作者:林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0 | 点击数:9109
 

 
  1953 年,24 岁的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

  1956年,他找到中国境内最古老的突厥语——土瓦语。

  1976 年,他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古代突厥语学习班,编写出第一套古代突厥语教材,是中国
突厥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

  1992 年,德国洪堡基金会授予他“国际知名学者奖”。迄今为止,国内人文科学界尚无第二人问鼎。

  2000 年,世界阿尔泰学最高学术机构国际阿尔泰学常设会议(PIAC)授予他年度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在阿尔泰、突厥语言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同年,他被土耳其语言学研究院选举为名誉院士。

  对此,他淡然处之,从不张扬。他就是新中国第一代民族语文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耿世民先生。现在他已经80高龄,但仍笔耕不辍,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

  几年前的春节,我打电话给享誉中外的敦煌吐鲁番学专家姜伯勤先生拜年。谈兴正浓的姜先生忽然问我:“你觉得国内敦煌吐鲁番研究的NO.1是谁?”我略加考虑,答之以姜先生。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断喝:“No!记住,耿——世——民!”他为这个结论注解说:“西域研究的最高境界,是要精通古代民族语文,再就是能熟练运用外语和国际同行交流。耿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古代突厥文专家,又能用德文、法文、英文甚至土耳其文在国际一流学刊上发表文章,我哪里比得上耿先生!”

  2009年4月底,因为制作节目的关系,我拨通了耿先生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耿先生那低沉而略带乡音的声音,我自报家门,直言想请先生谈谈上世纪80年代参与校注《大唐西域记》的情况,耿先生未置可否,只说自己身体一直不太好,家里也有些不方便,这和我事先的预想比较一致。但电话既然通了,向这位闻名已久的学者致敬总是少不了的,我于是说,自己平日里对中外关系史颇有兴趣,耿先生的书但凡能买到的,都会找来看看,可限于水平,领会得很浅。也许是惊讶于这话出自一个记者之口,电话那头的耿先生精神一振,“真的吗,你对西域和中亚有兴趣?”我随口报出了几本先生的著作和译作,耿先生很高兴,“这么说,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啦!”“不敢,我充其量是一个业余的票友”“那好,你过来吧!我周二有课,周三下午三点以后可以。中午别来,我要去食堂打饭!”

  说来惭愧,第一次见到耿先生的书,我是打了退堂鼓的。那是5年前在上海长乐路上的汉学书店,架上放着耿先生的《新疆文史论集》,一本印数只有1000册的论文集。吸引我的是书名,但里面的内容却把我怔住了,大量的碑铭图版和拉丁字母,看得我云里雾里、惊如天书,店老板也许看出了我的胆怯,便对着耿先生的照片连声夸赞,“这老先生,那是真有学问!”这愈加反衬出我这个门外汉的无知,于是只得识相地将书放回原处,怏怏而去。一本好书就此失之交臂,再度重遇已是三年之后,在出版社的门市部找到了库存的最后一本。书中能看懂的部分,已足以让我吃惊,作者虽然专攻突厥-回鹘语文学,但对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各种古代语言(和田塞语、吐火罗语、梵语等)和古代民族均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西域历史和考古方面掌握着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结合自己的研究,多有阐发补正。德国著名突厥学家葛玛丽(Von.Gabain)在序言中视作者为足以与世界一流学者比肩的中国同行,诚非谀辞!

  2005年后,几乎每年能看到耿先生的著作出版:《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古代维吾尔文献教程》、《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修订)》、《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维吾尔与哈萨克语文学论集》、《回鹘文哈密本〈弥勒会见记〉研究》。这还不包括耿先生翻译的《古代突厥语语法》、《西域文明史概论》、《中亚简史》,以及由他审校的《中国新疆的土地和人民》。这些加起来超过300万字的著译,涵盖了古代突厥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俨然一套学术著作集的规模。虽然其中大部分论文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完成,但即便搜罗、整理出这样一套多领域、多语种的文集,照理也需要一个编委班子,以耿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年龄而言,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一书的后记中,耿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去年底在一位亲戚的怂恿下,买了台电脑。在年轻同志的示教下,自己慢慢学会了这玩艺儿的简单操作,这对论文集的完成起了很大作用。论文集中这几十万字的东西都是自己用两个手指头一字一字敲出的(我不会指法,也不会五笔)。好心的同志说,为何不请人代打?我因已退休,无课题费可付请人代打的费用。再说,实际上也没有能做这项转外为汉的打字员。”耿先生说的“转外为汉”,指的是自己用英文、德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这些论文虽已为国外学者所知,但因刊载这些文章的外国刊物国内很难找到,所以把它们从外文转成汉文,以飨国内读者。……因为自己年老记忆力不好,加之个人置备的工具书不全(自己有病又不能亲自跑图书馆),所以这一转外为汉的工作并不是件易事。”耿先生说的“病”,指的是他长年患有的糖尿病和失眠症。因为对工作过分专注、疲劳过度,1992年,他又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强迫症,一个画面、一个念头经常长时间盘桓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是老伴刘学贞搀扶着先生,奇迹般地走出了困境。柴米油盐之外,她还承担着为先生查找、复制书刊资料的工作。耿先生每一本著作的后记中,都会写上“谨以此书献给我的老伴刘学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0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改革开放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下一条: ·[祁连休]毛星同志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相关链接
·[范小青 钟进文]敦煌学背景下裕固族历史数字化传播的三种思路·董晓萍:跨文化的“天鹅”:敦煌学与中国故事学
·[徐文堪]敬悼耿世民先生·[叶涛]关德栋学术思想述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