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阿牛木支]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
  作者:阿牛木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21 | 点击数:11049
 

 

[内容提要]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不论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较为广泛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的意旨主要体现在图腾文化遗迹的追溯与民族古典精神的重铸,传统思想资源的深掘与历史异化命运的抗争,文化救赎与生存忧患品质的全面凸显。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艺术精神创造。 
[关键词]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民族文化精神;现代性 

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集《虎迹》不仅填补了彝族文学史上无母语散文诗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诗人以不惧心灵伤痛、正视历史和现实、严于解剖的精神,审视、思考民族历史命运、文化结构和新的民族精神,在回溯民族文化记忆,关照民族精神化石中凸现民族古典精神和诗人的生命情怀。”进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散文诗世界。本文仅以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集《虎迹》为例,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对其通过母语的现代艺术实践,努力追寻并试图逐步实现的彝民族现代性精神寻求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精神方式进行学理的阐述。 
   
一、图腾文化遗迹的追溯与民族古典精神的重铸
   
我们在翻阅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集《虎迹》时,不难从他细小入微的回溯中体悟出诗人复杂的哲学思维和宗教情感。从《母亲》的祖先崇拜到《石头》的灵魂崇拜,再到《山寨》的毕摩苏尼崇拜,又到《乌鸦》的避讳禁忌无不渗透着原始宗教文化习俗和纯朴而神秘的神巫色彩。这种远古彝民族文化记忆中的图腾崇拜在《雪魂》、《野火》、《龙卵》、《铜网》、《草偶》、《虎骨》等篇什中也有深涉,诗人在触及这些图腾物象深处的原初的崇仰意向、生存欲求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作为本民族文化人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职责。在《乌鸦》的篇末诗人还感叹道:“但愿语言能变成手枪,但愿乌鸦能变成食肉。”对传统宗教文化习俗的深省与自剖不言自明。 
 “在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神圣光圈中,也大量蕴藏着一种厚重而生动的精神力量,寄寓着本民族某种集体理想和殊异的智慧创造。”诗人在《鹰·海》中,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艺术手法,展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教精神内质和元气,并使之成为重塑现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那个时候,杉树顶上鹰的足迹渐渐隐去,鹰的眼光有可能变为树筋;有海的地方,太阳与坚硬的鹅卵石正在较量——你强时你占上风。我强时我占上风。历史长河已悄无声息地变成天上彩虹的灵魂。那个时候,据说鹅卵石内脏里,深蓝色的大海在其上熠熠生辉;鹰翅膀变成神船在此游荡。我试想着拿起冷若冰霜的铁锤去一个个地撬开看。但我还是害怕遭遇晴天霹雳……(《鹰·海》)
 
这首母语散文诗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彝族远古传说中的支格阿龙已成为本民族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他的灵魂好比“鹰”的翅膀和“海”的眼睛已经叠印成生生不息的民族古典精神,激励着本民族子孙后代义无反顾的前行。在面对本民族文化规范遭到空前损毁,面对信仰危机、宗教崩溃的时代,诗人自觉意识到“必须重新寻求和认同本民族原始精神实质,必须在艺术式追溯的文化记忆中去实现对‘图腾文化期’与当代人类精神处境间的深层依托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更大的更新的精神创造的时代使命。”青年诗人阿库乌雾从小受到彝族文化的熏陶,受到过良好而系统的彝汉双语高等文化教育,同时也和同时代更多知识者一样接受过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凭藉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和厚实的知识储备,以及学者型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指向,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想,描述了先辈们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现象作斗争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也就是先辈们用生命与血汗换来,并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族古典精神。正如诗中所描写的一样,彝民族古典精神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怀疑“鹅卵石内脏”里“深蓝色的大海”上“鹰翅膀”展开成船舶“在此游荡”的人,总是害怕自己力不从心,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民族古典精神面临的挑战。其实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英雄史诗或传说或故事。这里的支格阿龙仅仅是符号性象征,或者说是复合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意象。所以支格阿龙是文化英雄,他是代表那个时代的民族生存精神和文化精神。从而诗人的文化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而是由本民族拓宽到各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由此表明了诗人由挚爱本民族文化精神到挚爱中华文化精神,以及世界文化精神的,一步步的思想意识标向或美学追求的不断提高的精神脉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贾雯鹤]《山海经》两考
下一条: ·[王铭铭]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
   相关链接
·2013文化脉动:汉字书写呼唤母语敬畏·国际母语日:教科文组织强调用新技术保护濒危语言
·[罗庆春]穿越母语:论彝族口头传统对当代彝族文学的深层影响·甘阳:文明对话:为什么?说什么?怎么说?
·《民族文学》民文版:打造少数民族母语创作新平台·[国际母语日]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国际母语日致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