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邓启耀]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面临转折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9 | 点击数:7144
 


  大自然从来没有单一标准化。真实的情况是,“优”胜,“劣”未必汰。人类文化和大自然一样,永远不可能只以一种形式出现和存在,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共同需要。

  种族和文化“纳粹”不可行

  按照古日耳曼神话中关于亚特兰提斯圣地的传说,日耳曼人是神与凡人结合的产物,他们成为亚利安神人族或超人族,隐藏在世界最高的山区。直到几年前,听说还有迷恋这个传说的德国女子到西藏“借种”,试图借康巴汉子的精子,生出“精粹之子”,以“还原”神族。

  遗憾的是,这种想法并没有停留在理论推导或个别人的尝试上,而是成为了一场众所周知的人对人、种族对种族、国家对国家的行为。

  “精生计划”是纳粹最初进行的一次种族上的自我净化运动,也被称之为净化血统工程,种族歧视与种族灭绝是纳粹顺理成章的下一个“工程”。纳粹是一种走向极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它的基本理论起点就是“优胜劣汰”。“纳粹”是个翻译很到位的词,从中文字义上理解即“容纳精粹”,也就是人种学意味上的“选择优良品种”。按此逻辑推导,不被容纳甚至应该被淘汰者当然属于“非精粹”的“劣等品种”了。所以才出现了由自命为“优”的人来淘汰被划为“劣”的人的历史悲剧。

  生物“纳粹”如何可能?

  那么,生物上的“纳粹”,可以吗?

  1969年,我到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当知青。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正热闹,以红色新人的名义淘汰一切与“旧”相关的人和事物,毁其制,革其命,成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主流。甚至种田,都企图以单一化的指令“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但在少数民族乡亲那里就行不通,因为傣、景颇、阿昌等民族,所居地域和文化传统不一样,他们耕作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也就千差万别。比如我插队的地区,种稻历史悠久,稻谷品种繁多,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传统培植的优良稻种,不同土质、水温、湿度、朝向和时间而用不同的稻种、用不同的方法,谷物在他们心中早是有灵魂的共同成员,与他们的信仰和民俗水乳交融。我们看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嗜好和耕作方式,差异性极大的生态环境也必需十分多样的品种才能适应。

  现在,科技制造了再一次的“大一统”。在一些“发达地区”,一个省的广阔农田只被七八种“优良品种”覆盖,高产品种迅速淘汰了“落后地区”的上千种传统品种。为争取较高产量和规范化管理而相对单一化的种植模式,要靠化肥和农药来辅助实现,除了带来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可能导致的问题还会很多,如生态失衡、灾害防御能力降低、单一化导致的物种非良性变异等。

  传统农业不是规模化、集约化、范式化的科技农业,而是区域性、个性化的生态农业;它们一般不使用农药、激素和化肥,不为提前时间提高温度而用地膜或大棚,而是强调作物的原汁原味,用可在自然中化解的有机肥料和生物杀虫剂(如用蒿类植物做秧田的绿肥,或用某种树叶烧灰拌种,皆可以防虫),当然还常常加上一些幻化的仪式,使农活干得充满情趣;它们依时令而作,顺应天时地势,也为时令而制,遇到自然灾害便束手无策;它们品种多但产量少,味道好但成本高。相对于快速高效的现代农业而言,它显得过时而落伍;但它顺天应时、和于自然的许多做法,却应该为未来留下启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9-1 10:16:00

上一条: ·[唐晓涛]神明的“正统化”
下一条: ·[李建宗]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甘肃陇中汉族民间信仰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