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邓晓]巴人“土船”小考
  作者:邓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6 | 点击数:5995
 

  

  

  对“土船”为何种材料所造,不少人因《太平御览》中有“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一句,便将“土船”释为土造陶船。该说法不堪推敲。并且,人们在对巴人活动的区域,如巫山大溪、巴东雷家坪、长阳香炉石等遗址发掘中,并未发现哪怕是一块可以定性为陶船碎片的东西。巴人的“土船”可能是一种配备有桨楫的独木舟,而对其“土”字,可以释为“居处”或“乡里”,以强调其本土性。

  

  《易经·系辞》曰:“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这说明人类利用舟楫的历史十分悠久,而生活在长江三峡的巴人亦与舟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生时驾“土船”游于江河,死则以船为棺葬于墓中,并在青铜■于上留下特有的符号——“船的图语”。正是凭借着舟楫,巴人建立了“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华阳国志·巴志》)的方国,并争雄于蜀楚间。

  关于巴人造、驾“土船”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刘向所撰、但早已亡佚的《世本》,后又在刘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出现。文中说巴氏首领务相在与其他四姓“争神”竞技时,终以驾船“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而获胜,于是被共推为廪君。继后又率众“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开始了对外的征伐。

  对“土船”为何种材料所造,不少人因《太平御览》中有“以土为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一句,便将“土船”释为土造陶船。该说法不堪推敲,笔者对此曾予讨论,现不赘述。并且,人们在对巴人活动的区域,如巫山大溪、巴东雷家坪、长阳香炉石等遗址发掘中,并未发现哪怕是一块可以定性为陶船碎片的东西。巴人的“土船”可能是一种配备有桨楫的独木舟,而对其“土”字,可以释为“居处”或“乡里”,以强调其本土性。类似用法多见于古文献中,如“乐操土风”(《左传·成公九年》);“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后汉书·班超传》);“物土贡,制外内”(《汉书·匈奴传》)等。由此,“土船”之意应为“本土之船”或“自己的船”。而被确认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至今也将自己称为“毕兹卡”(意即本地人)。有了“土船”为交通工具,巴人便走上了捕鱼贩盐及水上民族的扩张之路。

  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古代,有众多的林木供巴人刳木作舟应是没有问题的。但因时代久远,我们现在很难找到“土船”的物证。幸而“巴蜀地区是我国古代实行船棺葬相当集中的地区”,这使我们得以从巴人的葬具——“船棺”,续上了考察“土船”的链条。在《四川丧葬文化》(霍巍、黄伟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战国中期以来巴人“船棺”的概貌:它们长约5—6米,宽1米余,由直径1米多的大楠木制成;制作方法为“依照木形,将其上面削去一小半,正中挖凿船舱以置放尸体和随葬品,底部亦稍削平,两端由底部向上斜削使其翘起如舟船之两端,并各凿一大孔”。船舱平均长度3.9米,宽0.8米。更有学者认为,“巴墓不见蜀地常见的两头齐平的槽型独木舟式船棺,而是以两端上翘的舟船形独木舟式船棺和土坑墓为主,在墓葬形制上显出强烈的地方特征。”(陈明芳著,《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两头上翘这一巴人“土船”的典型特征还在四川大学收藏的一件青铜■于顶端的“巴蜀图语”上得到印证,并且有类似图案的■于——我们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和湖北宜昌博物馆里也多次见到过。看来,巴人船棺的模样与当年为廪君务相所造、驾的“土船”相近。

  再进一步,巴人的船棺会不会就是其生前驾驭的“土船”呢?古代川江流域,河道纵横,舟船是巴人生产与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他们生前既与之相伴,死后便有可能将其作为葬具,而“用船作为葬具,目的在于利用船只、水道,把人的灵魂送回故乡”。古代巴人的故乡在何处,因受限于材料,今天的我们尚难定论,但巴人自己定是明白的。且其送灵魂回故里的愿望,就充分地体现在他们普遍以船为棺的事实中。有报告明确指出,“船棺墓中的独木舟,从其大小及制作来看,是完全可以实用的……此种葬具或者本来就是墓主人生前实用的水上交通工具,死后即以之做葬具。”例如,在一些“船棺”的舱中,另置有一个专殓尸骨及随身物品的“小木棺”,其他的随葬器物如陶器、铜器等则放在“小木棺”以外的舱中。该置放方式似乎意味着船原本就是现成的,它与“小木棺”无必然联系,只是被用来装载后者而已。倘若此推论成立,这部分“船棺”不就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巴人“土船”原型吗?也有一些巴人的“船棺”是专门制作的,它们甚至配有棺盖,但也不外是“仿像的独木舟”。然而,即便就是“仿像”的,也只能是以他们自己的“土船”为原形。

  《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巴人频繁迁都的原因,先是与其扩张相关,后则与楚国势力的进逼相系。在这一系列迁徙与战争过程中,“土船”一直伴随着巴人。20世纪50年代初,人们修筑成渝铁路时,于今天重庆市九龙坡区的冬笋坝发掘出了20余座巴人墓葬,其中就包括独木舟形的“船棺”及剑、钺、矛、戈等青铜兵器。这里可能是当年戍守巴都西大门将士的墓地,他们的同伴以舟葬友,或许正是期望战友的亡灵能驾着“土船”回故乡。

  另外提及,在今天三峡一带巴族后裔土家人那里,还有一种被称作“豌豆角”的木构扁舟。当地人称,它由先民的“土船”传承演变而来。它两头高翘,在船头驾梢,用以劈水引路,船尾摇橹,并辅以篙杆和抓钩。据说,这船在水急、滩险、狭窄的河道里十分适用。

  (本版系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合作)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0-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近二十年的历史民俗学研究(提纲)
下一条: ·[谢晓燕]中国古代的“千秋万岁”瓦当与“人面鸟身”图像
   相关链接
·[顾瑞强 孙令山]舜帝生地及其古迹考证·[察应坤]沙土褯子考证
·[赵秀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音巴雅尔考证·[汤开建]西夏“秃发”考
·[秦燕春]一钗一簪中蕴含的活泼泼生气·[傅谨]“戏曲”考
·[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谢桃坊]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考证方法
·闻一多:《伏羲考》·[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