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赵世瑜]文化自觉·科际整合·田野调查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6 | 点击数:8278
 

 

  “乡土中国”是费先生著作Earthbound China的中文译名,从英文来看,其实很难误会这个“乡土”仅指与城市相对应的乡村。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植根于它所在的大地之中的,不理解这块热土就无法理解这种文化,这是费先生对他的“马老师”以本地人研究本地文化的践行,无须赘述,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位前辈都提出了人类学或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田野研究问题(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他们认为,人类学家研究现状,是把后者当做活的历史,因此可以透过现在看到过去,用费先生的话说就是“今中之昔”。这其实是更好地理解earthbound的意义的很好的途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逾越的,因为这个earthbound是一个历史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恰恰因此之故是一个很难斩断的纽带。

  问题在于,对于关注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二者之间的差异已经不像费先生当年所指出的那样了,历史学家也并不一定刻意强调今与昔之间的界线,而在于二者如何面对各自的经验材料(文献/田野)和在同一“历史记忆”上的差异,在于这两类材料是如何分别被产生出来并构成历史(或“事实”)。这实际上便牵扯到“文化自觉”的问题。

  费先生所谓的“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既不表示要“文化回归”,也不主张“全盘他化”。(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这个定义似乎更像是人类学的还是历史学的,此不赘论,而这样的论题之提出并躬行实践,虽然在西方人类学那里似自20世纪30年代始,但其实在五四时期就已成为人们讨论的中心。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问题提出的类似语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任何一个人或一种文化都植根于乡土,在面对强势的异文化支配的时候,也都会产生类似“文化自觉”的呼声。譬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在撰写《大义觉迷录》的时候,他只是在质疑汉人精英的“华夷之辨”论,只是在为满洲的文明身份寻找合法性,但是并不会太多考虑,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当两千多年胡人南下牧马的历史被彻底扭转,大批汉人涌入蒙古、青海、新疆,甚至东北的时候,那些“natives”做何感想。或者更早一点,10世纪到12世纪,云南的大理国——他们不是湘黔的苗人,也不是海南的黎人——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拥有深厚之佛教文化传统的群体,他们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挑战时,究竟采取了何种应变的态度?我们甚至还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时代,至秦汉修灵渠、开辟西南夷时代等等。

  对主题概念的反思,也可以证明费先生的“今中之昔”,或者反过来说,是“昔中之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语出《左传》成公十三年三月,当时中原诸侯集合起来要去攻打秦国,成肃公祭社接受祭肉的时候有了不敬的表现,刘康公就批评说,无论是祀还是戎都有献受祭肉的礼仪,这对君子的敬神来说是很重要的。他这样不恭敬,对他自己没什么好处。果然两个月后成肃公就死了。

  如果今天把祀与戎理解为宗教和战争,不能说不对,但还是略嫌褊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我看来,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打仗从来都不仅仅是个军事行动,它的目的或者是占地盘,或者是攫取人口和财货,因此可以称为暴力性的生产活动,也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越在上古,这种赢利方式占的比例越大。过去我们的历史关怀,对戎事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们是改朝换代的直接工具,而对改朝换代的历史感兴趣,本来就是“帝王之学”、后来我们也将其概括为“政治史”的主要特点。结果忘了我们现代伟人的一句话:“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从走第二步起,剩下的巩固政权的漫漫长路就要靠“祀”,士大夫后来将其规范为“礼仪”,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秩序”,或者费先生著名的“差序格局”。当然维系秩序的还有法,但传统中国的“法”与后来引进西方的法律完全是两回事,只有刑律来对付犯罪,而规矩方圆,更多靠得是礼仪。

  对于历史上的礼仪,我们远不如对战争那样熟悉。其实我们的earthbound China,就是一个ritual-bound China。对于研究史学的人来说,20世纪初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的甲骨文是礼仪的产品,敦煌卷子中也有很多是礼仪的产品,比如那些变文,对于文学家可能是通俗文学,但它们就像后来的迎神赛社的会簿和道教科仪书一样,都是礼仪的一部分。一些学者不理解我们,不明白我们为什么经常去往寺庙、祠堂甚至墓地跑,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好好想想,除了正史和官方档案以外,为什么留下来的都是这些礼仪的东西,包括最近不断出土的简帛。近年来研究隋唐史大量使用的墓志,也是礼仪的东西,是属于“祀”的部分。因为礼仪是当时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所以寺庙、祠堂之类就是社会生活史的国史馆和档案馆。

  这种不理解,我基本上认为是20世纪初以后的产物,出于一种近代科学的语境。因为“祀”这样东西,基本上被某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学科分类定义为“宗教”,甚至是“迷信”,后者虽被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而被允许存在,但却因与科学和启蒙相对而处在被贬抑的地位。久而久之,竟习以为常。过去比较容易理解的东西,比如墓碑上写上“乾山巽向”几个字,或者房屋大梁上那一行字,现在就需要专家去解释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忆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他说自己是一粒麦子
下一条: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
   相关链接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吕韶钧]“娱乐时代”的文化自觉·[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