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王林 秦子来]日本能剧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
  作者:王林 秦子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5 | 点击数:11959
 

 

  摘要:借鉴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提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途径:加大传统武术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力度;加强传统武术的现代教育传承;营造氛围,加强传统武术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建构适合传统武术的传承空间,以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为全球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建立了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发展与完善。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共有19项,中国昆曲、日本能剧、印度梵剧等都名列其中。作为日本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能剧,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被日本人视为国宝的能剧在日本并不盛行,与被视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武术一样处于尴尬的境遇。但日本能剧传承体系明确,值得中国传统武术借鉴,以促进其发展。

  1、日本能剧的传承方式

  能剧(Noh)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美学表演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舞剧,其主旨不在戏剧行动的呈现,而在于以抒情的形式表达一种情境。能剧的起源与奈良时代(8世纪)中国的“散乐”传入日本有一定的联系,后与日本民俗的“田乐”“白拍子”“曲舞”等相结合,形成“能剧”的雏形。到南北朝时代,对能剧发展影响最大的观阿弥(Kannami,1333-1384年)及世阿弥父子极大地受到了日本大和猿乐的影响,他们奠定了能剧的美学和表演技巧理论。14世纪以后,日本关主大权旁落,内政大权落在幕府将军之手。在江户时代(Edoperiod,1603-1868年),由于获得幕府的支持,能剧渐渐成为一种官方艺术,而剧场中每种形式都精简成刻意拟就的一套成规。在17世纪,能剧演员享有最高的武士地位,由国家以统筹征收的收入作为薪酬。能剧作为幕府的“式乐”(专属物)被保护起来,除了特殊的场合,平民阶层基本上没有机会观看能剧。明治维新时期(1868-1912年),由于失去了政府的支持,能剧艺术濒临失传,后来幸得私人资助,以及一些能剧工作者的努力,这种传统的日本艺术才能得以保存。

  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都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进化。在此进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也遵循这一规律,实现在家庭、家族中传承,一旦作为传承世家的子弟自己本身不愿意继续从事传承工作,原来以家庭作为传承核心的制度就面临危机,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传承制度也逐渐扩展为家族外的传承。日本能剧目前的传承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以家族作为传承的基轴”“家族之外的传承”“能剧的精神传承”[1]。

  日本能剧的家族传承主要是指家族传承、自然传承、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主要是在能剧世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而自然传承则指在能剧世家出生的小孩所受的耳濡目染的熏陶;师徒传承则是到了一定年龄的年轻继承人,到家元家(能剧某一流派创始人的家)拜师学习。而维系能剧世家生存的制度则主要包括家元制度、家元和职分及弟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免状制度。所谓家元制度是指“以一流一派的创始人为这一流派的中心的制度,其子嗣代代传承、维系及确保这一流派的风格及艺术的传承”[1],免状制度是指“将现有通行的曲目,分为几个阶段,成为学习者循序渐进的一项指标,最初开始的学习都由弟子的老师也就是职分背负指导的责任,到一定程度以后,弟子们每进一个阶称段,便必须演出给家元鉴别,得到家元的同意才能向一个阶段迈进的制度”[1]。

  日本能剧的家族外传承主要是利用教育进行传承,如在东京艺术大学设立教学科目,由国立能乐堂举办研修生课程等。

  日本能剧的精神传承主要包括个人精神、不同艺术家精神性的兼容上。如为了深入理解能剧,演员还需学习花道、书道、茶道、香道、剑道等,以体会其蕴藏着的相同神道及禅宗思想,探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无论演出者技巧娴熟或生疏,学习、演练时都要永远保持着初学时的虔诚。

  作为舞台美学表演艺术的日本能剧,无疑属于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其传承与传播方式除了借助某些物化的、形象的媒介之外,大多是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形态,如语言、音乐(声音、肢体)等形式,而这些文化形式既有别于物态的、静止的、有形的文化形态,又不像上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以文献典籍的形式被记录传承下来,即使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我们的揣摩、探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但是要想达到原来的意境和表现效果也是极其困难的,其传承形态主要依靠人这一特定的文化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展开。在一些手工艺、中医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行业中,为了生存和保存自己的独特技艺,其家族传承制度无疑成为首要选择,日本能剧也是如此,而师徒传承作为“扩大化”的家族血缘传承方式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传统艺术的“传授不是科班式的速成教育,而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综合素质教育。在教授传承的过程中,不仅要靠心领神会的领悟,而且除了技与艺的传授,与技艺相关的待人接物、信仰禁忌、情感伦理等都需要全方位的学习……传统的家庭传承方式不仅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延续,也是一种合理的、全方位的民间艺术教育形式”[2]。同时,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此处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民间艺术的发展才能有灿烂的明天。正是在政府的大力资助和扶持下,加大了家庭传承、师徒传承、教育传承的力度,使得日本能剧这一蕴含深刻日本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在现代重新绽放。

  2、日本能剧传承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启示

  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艺术形态,日本能剧被认为是日本传统艺能的中心,是花道、书道、茶道、香道、剑道的中心,这些传统艺能蕴藏着相同的神道及禅宗思想,借由一种艺能体现一种思想、探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学习者永远保持虔诚的心态进行学习。因此,通过日本能剧的学习与欣赏能够传达出日本人的一种传统精神及生活态度,对其进行心灵上的熏陶与感化。而通过中国传统武术的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的追求,使得“武术与拳技不再是好勇斗狠的手段,也不仅仅是一种健身、自卫和观赏的生存性活动,而成了一种‘求道'的手段”[3],是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万物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良好载体。因此,日本能剧与中国传统武术分别隶属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在西方科学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主导下的今天,都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在“快餐式”流行文化“满天飞”的语境中找寻自己的生存途径,是两者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中日两国向称“同文同种”之邻邦,其文化有明显的同源性[4],因此,学习、借鉴日本能剧传承、发展途径,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无疑有所裨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09-10-16 14:4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下一条: ·[苑利]日本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和今天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