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田兆元]《颛桥风土记》序
——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6 | 点击数:6984
 


  上海地区在中国古代是远离帝国中心的边缘地区,他们的奋斗历史很少被正史所记载。这一方面是因为离国家统治中心遥远,信息传达不灵,另一方面,本地的知识者也没有太多进入统治集团的中心,本地文化没有代言人,因此,这样一个地区长期被忽视,他们的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而当殖民者敲开中国的大门,上海畸形繁荣起来的时候,人们的眼光一下子扫过来,但是仅仅为风流繁华之流光溢彩所牵,注视着短短的百余年的时光,甚至只是为殖民者大唱赞歌,以为上海之发达,实乃洋人之功。而上海文明之数千年历程,其文章光华,竟被遮掩。这毫无疑问是荒唐的!

  就在当年帝国忽视其存在的岁月里,上海历代的知识精英,以强烈的责任感,默默地书写自己的历史,他们不想阐明与帝国有何等的亲善,但表达对于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他们这样书写着,因为他们是这样做的。他们不对皇帝爷们感兴趣,却对共同的祖先俯首。他们信奉儒道佛这样的传统的主流文化,其动作盛大,如佛教之寺庙建制,龙华寺等,起于三国之吴国的赤乌年间,那时中国很多地区还不知道佛教为何物。康僧会在三国时期建起的龙华寺,是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做梦都难以获得的文化资源。静安寺,龙华寺至今香火炽热。上海道教,从三国祀奉霍光开始,这位神灵至今还是上海的城隍神,在城隍庙里接受千千万万的信众朝拜。而葛玄及其葛洪葛真人丹鼎派一系在上海地区活动频繁,留下深厚的道教土壤。道教一度作为异端势力,成为反叛正统的力量,如孙恩的五斗米道,在上海(沪渎)与皇家军队激战后占领沪渎,这里便是五斗米道的大本营。道教是上海地区富有特色的信仰,其丰富性令人惊讶惊叹。而儒学信仰也不示弱,文庙号称海上邹鲁,盛极一时;嘉定孔庙,恢弘建构,矗立在汇龙潭之风景绝佳处。海上之学宫与孔庙,曲阜之外,罕有其比者。这就是说,上海地区在古代的岁月里,虽然地域偏远,但文化发达。这些,地方的知识精英为我们画出了一份灿烂的长卷。

  有一家出版社集成全国的古代乡镇志,煌煌四十八卷,但上海这样的弹丸一地就占有八卷之多,古代上海的地方志资源之丰赡可见一斑。上海的发展,就是奠定在这样的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古代上海不是文化沙漠,更不是一个不发达的渔村,而是东南“壮县”。自从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上海开始棉花种植,中国人的穿衣发生了革命。轻暖而又价格便宜的棉布成为人们穿着的主要衣料了,以麻布为主的时代过去了。乌泥泾的棉布畅行天下,上海富裕强大起来,成为财富的弄潮儿。棉纺织技术及其服装革命,带动了江南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的技术革命。上海文化的发展,又是依靠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片土地遍布着对于古老英雄的信仰,申城的开城之主春申君,是第一个上海的形象代表,随之而来的汉将信仰群,如萧王(萧何),纪王(纪信),彭王(彭越),陈王(陈平),曹王(曹参)等,更是在地名上打上了烙印,如纪王镇,彭浦镇,曹王镇,萧王村等等,我们相信,他们的后人在这里兴起的祖先信仰是他们得以祭祀信仰的主要原因。

  在上海,与中华文明的祖先相关的更为古远的祖先是颛顼大帝。这就是我们这部风俗著作记载的古镇的传说主体。据说,明朝时期,河南有颛顼后人一支举家迁到松江,嗣后转到今颛桥地区作米生意。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他们在这里建起了颛帝庙,颛桥就由此得名了,这是关于颛桥的一种传说。颛桥得名还有很多别的版本,但是这个版本最得人认同最也得人批评。认同者,感觉家乡与一位古代的民族祖先有关,深觉荣耀,如今天的颛桥新一代,他们的作文明显表达出这样的心情;而反对者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上海与颛顼帝相距太远,没有根据。这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认同问题,值得讨论。

  地域的传说是地域文化认同的基础,对于一个地域来说,传说就是历史,它的真实性是另外一个问题。地域文化中的传说不是在追求考古考据式的表达,它表达的是民众的意愿。它也许不是真实的存在,但表达民众的真正期待。地域呈现出来的文化底色,并不是本来历史的真实存在,而是人们的选择,它是人们选择其文化材料加以熔铸,将自我的价值观融入其间,是一种对象化的结果。自我的追求在传说的叙述中得到体现,他者即是自我。

  文化的传统如何体现就看哪些人把它作为自己的源头主动去继承,颛桥的青少年的这样的荣耀和自豪,让人感受到:一种自觉的文化建构,虽然对于颛顼大帝本人不甚理解,但这种认同感和建构欲确是一种宝贵的地方精神,它是一种地方文化自觉的体现。更何况,这种认同其来有自。

  我们今天在镇上看到的颛溪五村,颛溪七村等称谓,隐约流露出颛顼帝的影子,这应该是有其后人历史上在此地传述颛顼故事与信仰留下的印记。颛顼帝故里在河南濮阳,那里有更为古老的关于颛顼的文化遗迹,被称为“颛顼遗都”。可是,颛顼并不是在濮阳出生的。《史记》说他是黄帝子昌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而生,若水,蜀山都是蜀中地望,司马迁所记应该有所本,不是杜撰的。那么为什么颛顼庙颛顼陵墓会出现在河南濮阳呢?古葬埋无陵墓,深埋地下,不封不树,无人知晓。颛顼帝去世后,埋在哪里?肯定不是在今天濮阳的这个地方,这个墓毫无疑问是后来修起来的。颛顼帝的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伟业,修建了颛顼陵墓,这都是商周以后的事情了。所以,在颛顼帝去世后千余年,他的后人的强大的一支离开蜀中后,在濮阳一直祭祀着自己的祖先,并按照后来的葬式为颛顼帝修建了陵墓,但不是说颛顼帝就真的埋在那里。假如历史研究以为颛顼葬在濮阳是真的,那就外行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华东师大版块 2009-2-8 20: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地域文化的人文价值
下一条: ·[陈戎女]荷马是女性主义者吗?
   相关链接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石圆圆]都市新风土记:人间关系的再创造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
·[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
·[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
·[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
·[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