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试析中国古代种子神话中的稻作文化现象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4 | 点击数:15440
 

 

 
[摘 要]中国古代关于种子起源的神话是各民族特别是南方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南方民族神话的种子起源中又以稻种起源居多,反映出其丰富的稻作文化背景和多层次的文化内涵。神话所反映的稻作文化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稻谷栽培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神话;种子;稻种;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类型,它的痕迹在久远的神话时代就有所反映。神话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又是实实在在的“人话”,不仅具有原始艺术思维的古朴奇特,也映照出人类文明的蹒跚步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P29)有关种子的神话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是不言而喻的。
 
一、异工同曲:种子神话是各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普遍文化现象
 
种子神话又称种子起源神话,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古代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不少民族都有相当丰富的种子神话,并且有多种表现形式,所涉及的“种子”也多有不同,目前见到的五谷杂粮几乎无所不包。“文化”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有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等不同层次,但毋庸否认,“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有文化,事实上,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域的人们往往既有文化共性,又具文化个性。一般来说,文化又与人们自身的生活生产紧密结合,种子起源的神话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观照,人类早期的活动可以通过神话内容表现出来。总体上看,各民族又以记述稻种者居多,有的地方称“稻”为“稻谷”,“稻”、“谷”不分,故一些称为谷种神话的作品常常叙述稻种的来历。据目前统计的81篇种子神话(包括异文)中,关于稻种起源的神话为63篇,占种子神话总数的77%。至于我国南北方种子神话的数量比例方面,南方稻作民族的神话明显多于北方,北方民族由于以渔猎或游猎为主,如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等,种子神话相对较少,即使出现了这类神话,也大多是后来出现农耕经济之后的产物。中原地区在古代也曾出现大量的种子神话,但内容以五谷居多。
各民族的种子神话具体内容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结果上却有异工同曲之妙。据目前搜集到的种子神话情况看,涉及到41个民族,占到我国民族总数的73%。考察一下我国各民族种子神话的流传情况,不难发现,今天仍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南方地区,不仅搜集整理出的古代神话资料颇丰,而且在当今的民间仍有大量的神话故事流传。如高山族卑南人有海鲸送粟的神话和两个兄弟从地下把粟谷种子藏匿在生殖器里获得种子的神话;布依族有《茫耶寻谷种》神话,说古时候世间无稻谷,人们派后生茫耶到遥远的神洞去取,茫耶历尽艰险,战妖斗魔,终于找到了神洞,取得谷种,因疲劳过度途中倒下后,由小狗把谷种带回家乡;门巴族神话《猴子变人》中说,是天神赐给人类鸡爪谷、玉米和青稞;土家族的《鸡公大仙》认为,是天上的鸡公同情人类,把天神墨特巴粮仓中的稻谷扒撒给人间;藏族的《大地和庄稼的由来》说,天神降别央从西南方一个叫甲呷儿杜基佃的地方为人类找来粮种;还有壮族的《谷种的来源》、仫佬族《凤凰山和鬼龙潭》、水族的《谷神》等等。不一而论,即使北方的达斡尔族也出现了关于谷种的神话,说达斡尔族的先民并不种地,是一只狗从东海跑来,尾巴上粘来谷种,人才开始播种。当然,这是达斡尔族出现农耕经济后产生的神话。
种子神话可以分为诸多类型。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种:(1)天神赐予型。如独龙族的《美嘎朋》说,天神将女儿嫁给人间的美嘎朋时,把谷种带到人间;拉祜族苦聪人的《阿娜、阿罗造土地》中说,天上派天神撒树种,派仙姑撒粮种;佤族的《大蛇吐万物》说,天神战胜吞掉万物的大蛇,使万物重返人间;四川藏族的《种子的来源》说,一个人间少年与天女成婚,天女被逐下凡时天母及姊妹馈赠了种子,等等。(2)人神给予型。仫佬族的《达伙》说,稻谷、玉米种子都是人神达伙从玉皇大帝那里带回人间的;纳西族的《崇搬图》说,人神利恩与天女结婚,从天神那里带回了万物种子;侗族的《五谷神》说,稻、麦、豆、黍、稷皆为人神所赐;白族的《稻子树》说,田公不怕艰难,从白胡子老爷爷那里得到稻子树;高山族曹人的《五谷的来历》说,太古时代人类的祖先从长老达穆那伊那里得到了种子;普米族的《直呆南木》说,洪水之后,九姑娘到天上要了种子,等等。(3)动物带来型。如独龙族的《创世纪》说,狗将谷种从天界带到人间;苗族的《狗取粮种》说,一只黄狗从西方的恩国取得谷种;壮族的《九尾狗》说,狗在远古时有九条尾巴,布洛陀叫它到雷王那里偷得谷种,等等。(4)神与动物结合型。如傣族、德昂族的神话说,勐神从老鼠那里得到谷种;哈尼族的《尝新先喂狗的由来》说,天神摩密的女儿变成一只母狗贬到人间时带来种子,又一说法是狗从天神处为人类盗得谷种,哈尼的头人把女儿嫁给了它;水族的《翼洛》说,神犬翼洛受神农之命到西方恩国偷谷种,神农将女儿伽价公主嫁给了它,等等。(5)祖先或巨人播撒型,如汉族神话中说伏羲或神农教给人类种五谷;仡佬族认为是祖先开荒辟草,造福人间;独龙族的《巨人朋得共》说,谷物的种子是从巨人的口袋中撒出来的,等等。
关于种子神话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还有其它一些说法,如有的研究者分为自然生成型、飞来稻型、动物运来型、尸体化生型、英雄盗来型、祖先取回型、天女带来型、穗落型和神人给型等。并且认为,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自然生成型、飞来型、穗落型和神人给型多在壮傣和南亚语诸民族如壮、傣、侗、佤等族中流传,而动物运来型、尸体化生型、英雄盗来型、祖先取回型、天女带来型多在彝语支诸民族如哈尼、彝、怒、拉祜等民族中流行。【2】如果从各民族所操系统支或生活生产区域去考察,我们会发现许多有深层次的问题。
关于稻种的来历,不仅在各民族神话中相当丰富,即使同一个民族也往往有不同的稻种神话。傣族神话中就有麻雀救谷种、向鼠王找谷种、会飞的谷子等不同方式。以哈尼族为例,也可看出种子神话的多种版本。其一,《英雄玛麦的传说》中说,玛麦乘飞马上天盗回稻种,因仙女的追杀,从空中落地而死,从马腹中摔出稻种撒向大地。其二,《塔婆取种》中说,始祖塔婆从龙王那里得到三节竹筒,里面装着五谷的籽种。其三,狗取稻种,如在元阳、红河两县流传两种说法,一是狗从烟沙神那里取来稻种,大头人把美丽的独生女嫁给狗,于是哈尼族把嫁为人妻的女子统称“克玛”,意为“母狗”,以表敬意。二是天神摩咪之女因偷盗稻种给人间而被天神罚为一条狗。【2】其它地区还有一个版本说,远古洪水泛滥,机灵的狗从大树上的“比苦鸟”那里抢来一穗谷子,使哈尼人种上了水稻。【4】其四,鱼体化生稻种,说人类到处寻找谷物,终于从一条大鱼的腹中找到,这种故事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作为哈尼族图腾的大鱼腹内藏有各种生命种子;二是原来洪水发生时被淹没的五谷都被大鱼吞没,洪水后遗民从鱼腹中找到五谷种子。一个民族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稻种神话,一方面与不同的地域生产方式和民间信仰有关;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不同分支也可能有不同的神话来源。对此不再赘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朱霞]私盐、国家垄断与民间权力
下一条: ·[李剑国]干宝考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