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蔡登秋]客家古村落文化境界
  作者:蔡登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7 | 点击数:11589
 


  境界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是具有情、理特点的“意”与具有形、神特点的“境”的统一。中国人所追求的境界,其实是和那种实用理性的混融性意象思维相一致。从《周易》关于宇宙的解释开始:“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朦朦胧胧,深奥幽远。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永恒的糢糊混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种朦胧化的直觉体悟的诗性哲学主导下的文化崔生了中国独特的古村落的文化境界。

  村落是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在聚落形成之初,村落和聚落的含义是相通的,从《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随人口的变化,聚落分化为村落和城市。根据现有的情况看,古村落大多是宋以后的,一般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较多。这些古村落大多是当时交通要塞,经济繁荣,但是后来因这种地位被取代了,成为边缘村落,而村落环境,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护较好,就形成现代所称的“古村落”。客家人多为聚族而居,地理位置边缘性突出,宋元明清时期,一些地方经济繁荣,现保存下来的古村落较多,在闽西、粤东、赣南地区尤显突出。

  客家文化根在中原,中原文化较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传入客家人聚居区“闽粤赣”三角边地后,由于地域边缘性特征显著,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较完整。同时该地区的古村落建筑均讲究峙险而建,深居山区腹地,为外界所难进入,恐怕是中国古村落的集中保留区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多角度去研究客家古村落,本文试图从文化学角度研究客家古村落的文化境界。

  一、自然空间的选择

  晋朝末年以来,客家先民从古中原(河洛地区)南迁,进入闽西北赣中南地区,途经了吴、越、楚等广大地区,经历了“迁徙—侨居—再迁徙—定居”的过程。籍寄遐荒,荜路蓝缕,对于饱尝战争之苦的客家先民来说,选择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是他们的首要渴求。时多为衣冠南下,身出望族,何尝不去选择一个“物华天宝,人生地灵”的好地方。总之,客家村落选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 环境总象

  客家村落选址首先注意的是周围环境的总体印象。《地理五诀》中的“风水论”写道:“地理之道,首重龙,龙者地之气也,水界则聚,乘风则散。”①“龙”即山脉,其走向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风水”。《阳宅》开篇对住宅选址的环境条件提出要议:“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②这体现了人必须依自然条件的差异而选择适当地址而栖。客家先民本为中原汉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这些道理定然清楚。正如江西省赣县白鹭客家古村落:该村落呈半月型,面积约0﹒2平方公里。北靠天屏山,南依岗山,前有群山叠嶂绵延,特别是北部的靠山是五条山脊延伸出来的“五龙山形”,鹭溪水九曲迂回环绕着村南而过,水口处有两座山岭:“狮蹲”和“象跃”两两对峙,把住水口,留住来龙,实为“风水宝地”。位于江西、福建和广东三省界处的寻乌县周田村,这里群山环抱,有奇石、秀峰,南边流淌着静静的周田河,这里又是明清时期的古驿道,有“三省通衢”之称。还有江西吉安县横江镇唐贤坊村,福建连城县的培田古村,这些地方都有共同的地理特征。宋诗人扬万里的《东园醉望暮山》,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富有意境的描写:“我居北山下,南山横我前。北山似怀抱,南山如髻鬟。怀抱冬独暖,髻鬟春最先。……”。这很符合中国风水学说的基本要求:住基地势要宽敞平旦,周围有山水环抱。前方有案山横搁,出水口要紧缩有情,外阳方有秀峰耸立。这种特有的中国风水观总体表现看有两派,即以江西为代表的“形势”派(又称峦山派)和福建为代表的“理气”派。“形势”派以地势论风水;“理气”派以方位朝向来论风水。不论怎么说,总体上必须具备“藏风”和“聚气”的风水环境。这些客家古村落的选址,不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而且要与中国风水学理论的要求相一致。

  (二) 景观具象

  现存的客家古村落反映了客家人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这些居住环境在景观上的表现通常是“山川秀发”、“绿林阴翳”的山水胜地。风水学里所说:“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云为神采”总体环境观。其中,自然景观的要求至为重要。宋代理学家程颐说过:“何为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润,草木之茂盛,乃其验也。”由此可见程颐亲近自然之美的

  渴望程度。所以很多先贤往往“慕山水之胜而居之”。客家人的祖先们选址何尝不为美景而动情?群山绵延的白鹭村,奇石秀峰的周田村,青翠欲滴、古木参天的培田村等客家村落,都是南方青山绿水的典型代表,都体现了卉木茐倩、夕樵言归、土衍草肥、牧笛横秋的江南秀美之景。

  (三) 趋吉意象

  在长期与自然界斗争中,对环境吉凶意识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地理五诀》风水论说道:“水之用有吉凶两端,而风之害实为阴宅之大忌,故虽龙真穴,砂环水抱,而一经风吹,纵不至为弃地,亦难免破损矣。”③所以古村落的选择,除优厚的自然环境外,还对周围环境的凶吉赋予人文意味,以此为标准之一成了传统村落选择的共识。所以,古代人们在风水学方面引入了“四神兽”的概念,把地形四个方位比拟为四种神兽之形,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种神灵的依次组合成的自然环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理想的、护卫严谨的安全环境。所以,风水学理论解释道: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贵地也。④当然在现实选址的解释中又不一定完全如此。一般来说,在山水生成中,选址要素有:来龙问题,来水问题,去水问题。如果背靠绵绵大山,水来宽阔,水口紧缩,并迂回曲折,前有层峦叠嶂,即是理想环境。白鹭村北有“五虎山”形,南有九曲迂回环绕的鹭溪水,更有“狮蹲”和“象跃”二山拱护水口,总体为依山傍水,能够体现“藏风聚气”的吉祥地理模式。其它客家古村落大体都是山间盆地,依山傍水,吉象亦然。当然,自然环境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自然缺陷的条件下,人们通常用后天人工补救的措施,主要方法有:一是造池引水,即开凿池沼,蓄水聚财;一是植林补基,即有些地方水口不够紧缩,用植树来囊风聚气。如福建龙岩的银澍村通过植树,形成“密林蔽日”、“翠林千宵”、“茂林修竹”等景观;⑤一是造“兴文运”的建筑,即在村水口处建阁塔,称“文笔峰”。如江西《芳溪··熊氏青云塔志》记道“水口之间宜有高峰耸峙,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者也,……芳溪四面皆山,……惟东南隅山势平远,……自雍正乙卯岁依形家之理于洪源、长塍二水交汇之际特起文阁以镇之,又得万年桥笼其秀,万述桥砥其流,于是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可见,客家古村落对水口的重视。其它方面的人工补救的方法还很多,不一而足,此处暂不多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蔡登秋的个人空间 2009-04-10 09:07: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中餐民俗与现代厨房
下一条: ·[宁俊伟]神学化:明清时期孝道文化的新特征
   相关链接
·[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沈昕 孙宇梦 葛惠芳]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空间生产研究·[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李向振]公共事件中的村落政治及其实践逻辑
·[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代表性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存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报告
·[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郭炳亮]中国村落防御史论纲
·[白莉 张晓玫 袁浩哲]传统村落数字乡村建设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