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
——访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朝戈金
  作者:院报记者 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09 | 点击数:9391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朝戈金

  

  记者:近年来一直听到国际人文学术界大力宣传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主张。这个说法现在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您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又是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如何看待文化多样性问题成为热点?

  朝戈金:学界和社会各界对“文明冲突论”和“新帝国”理论先后引起的轩然大波至今记忆犹新。其实,恰恰是这种关于全球“文化冲突”的观念,及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震动,才引出了这样的一些思考:怎样在不同的文明和传统之间营造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社会?如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和缓解语言、宗教、文化和种族冲突?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构建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全球伦理?思考和谈论多了,就成了热点。

  记者:多元文化论的基础是什么?又如何理解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国际化的关系?

  朝戈金:这里可要先说明一点:文化多样性的倡导,不是我们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期许,一个“愿景”,而是不容规避的现实存在———全球有超过200个国家,讲着6000种语言,分属超过5000个族群;全球有一半的国家拥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为少数族群。在国际性大都会的人口构成上,特别能看出这种多元特色:加拿大多伦多有超过44%的人口出生于外国!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国家内部的冲突比国家之间的冲突要更普遍。在非洲中部、巴尔干半岛和苏俄地区,这类冲突大多发生在“民族地区”。不过,在另外一些地方,在也是民族杂处、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局势并没有紧张和走向恶化。这也说明,多样性并不是紧张的根源,而不当的政策和操作才是问题的根源。因此,怎样处理好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严峻挑战。不过话又说回来,文化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学者的使命。

  记者:您的专业是少数民族文学和民俗学,关注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朝戈金:这里面有很深的联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就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这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其实,国际社会的这种认识,在中国早有理论和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一直倡导各民族平等,倡导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正如江泽民同志代表我国政府所说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化。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化的共存。”(《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生物多样性会让人类在生物上更安全,文化多样性也一样。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很多时候讲的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包括对传统的医学、农学、环境科学及手工艺品、口头传统、音乐、舞蹈等的尊重,还包括精神文化的表达方式,集体享有的知识产品的权益等等。所以,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既有深厚的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以说,文化多样性问题与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关系很大,很深。

  记者:听说您曾应邀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当今多样化世界中的文化自由》中文版作主题评述。您对这个报告有什么样的基本评价?

  朝戈金:大体说来,这份联合国重要的文件中,关于文化多样性的阐释比较完整和集中,是国际社会(主要是西方)关于多元文化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的优劣互见。先说优点:其一,关注重大紧迫和有广泛影响的现实问题,有现实针对性,它所提供的一些参考解决方案,也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其二,多角度、多侧面地考量文化自主权的内涵及其与人类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分析文化自主权和民主政治、移民浪潮、族群冲突、文化交流、语言政策、宗教信仰,以及全球化与民族化等等问题的复杂关联。其三,强调了文化问题在政治、经济范畴之外的独立品格,这是过去被大多数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至于缺点,也有几条:首先,由于起草小组核心成员和主要的咨询专家都有西方背景,该《报告》的立场就不免会带有强烈的西方理论视阈,其伦理基石和评估体系也都受到相应的制约。其次,与前一点相关,《报告》缺少东欧独联体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数据,相关分析显然不足,其中就包括对中国和苏联的数据分析严重不足。费孝通先生于1987年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1990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和谐观点,1995年提出“文化自觉”的思想,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对话与文化包容,就是“中国经验”的高度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是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创造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正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方面。毋庸置疑,中华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协同发展的状况是世界罕见的,它相对于世界民族冲突频发,民族矛盾激化的状况是一个正面的范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7-10-31 15:15:3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印古代文化和诗学: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黄宝生
下一条: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研究员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
·[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
·[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贺少雅]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
·[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
·[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林玉惠]珠算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杜薇 杜双双]族内多元与族际单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