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讲座]仲富兰:上海的开埠地文化及其民俗流变
  作者:仲富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5 | 点击数:11274
 

  上海之所以能在开埠后由一个普通的地区商埠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远东金融中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外来移民,他们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资源,他们的不断交融形成了今天饶有特色和颇具影响的海派文化。

  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开埠地文化应有一种适应时代的创造性转换。要重视和梳理开埠地文化的民俗传承,保留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精神内核,不断刷新上海的市民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让上海人在民俗传承中与开埠地文化一起成长。

  讲演者小传

  仲富兰: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长期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专著有《中华风俗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流变》、《当代人与民俗》、《民俗与文化杂谈》、《民俗风情》、《十二生肖趣谈》、《上海史迹与风土》、《民俗文化学论纲》、《文化寻根》等。主编学术丛刊《国风》28辑,发表各类学术札记、散文、随笔、新闻评论达数百万言。

 

  从地理位置而言,无论上海“老城厢”还是沿黄浦江的外滩,都在今日黄浦区涵盖的范围,称黄浦区是160多年前上海的“开埠地”是准确的。着重探讨“开埠地”的文化内涵、开埠对于上海市民人格观念的塑造以及开埠地文化品格的现代传承,对于今日上海民俗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埠地的文化内涵

  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上海文化没有失落只有获取,没有焦虑只有欢乐,因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的。这是上海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对于理解上海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可谓意味深长。

  上海自1843年ll月l7日正式开埠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座城市在百年间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放眼望去,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上海开埠地先后包容和吸收的数百万国内移民来自中国南北各地,特别是江浙皖粤这些经济文化水准长期领先的地区。这些移民既有较高的素质,也不乏相互间的竞争和融合。当然有人会说,上海开埠地是殖民地文化,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桥头堡,正是租界的运行才有上海的发展;但谁能否认,要是没有上海的开埠,没有中国自身的经济文化积累,没有成百上千万各地中国移民的辛勤劳作、艰难打拼,上海今日的辉煌同样是不可能出现的。

  有历史学家说得好,上海的自我认同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的。一般认为,全球化所到之处都与本土化产生冲突,本土文化会在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失落感和焦虑感。但上海的经验表明,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上海文化没有失落只有获取,没有焦虑只有欢乐,因为上海的文化身份正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的。这是上海一个很突出的现象,而在中国其他城市则很少。这对于理解上海民俗文化的内涵特征可谓意味深长。兹举数端,略述其详:

  1、中西风尚的混合交汇

  上海开埠地文化的最大亮色就是中外移民汇聚造成的。开埠之初,上海开埠地一带由一片荒滩洼地魔术般地变化成洋楼耸峙、工厂林立、道路纵横交错。租界的繁荣和稳定吸引了大量中外人口,使之成为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移民城市。大批中外投机家、冒险家不仅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近代文明。翻开当年游览“洋场”的中国人的笔记、日记,常见“街衢弄巷,纵横交错”,“道途平坦,商户整洁,堤岸桥梁,修筑坚固”,“舟车填溢”,左右“树木森茂而齐密”之类的赞语。由于规划、勘察、施工、材料设施的近代化,租界的道路从各方面体现出新型城市的风貌。这些对刺激中国人改革民居建筑和居住环境,改良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习俗,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西文化交汇的态势还表现在人们的语言上。华洋杂处,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语言不通,于是,社会上出现了“洋泾浜英语”。虽然它主要是运用于商贸场合的特殊语言形式,但实际上,这种语言形式已渗透到上海各个地区和行业以及各种层次的社会群体之中。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洋泾浜英语当然不规范。但是从社会效用的角度来看,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却又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曾经广为流行的语言民俗事象,对于上海开埠地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2、对待洋人的平和态度

  上海人称外国人叫“老外”,既透出一股亲切感,又是一个相当宽泛的人文概念。这个坊间的俚语很典型地反映了上海居民对外国人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字——“崇洋不媚外”。

  上海开埠之后,民众对西方文化有一种情有独钟的认同。它可以是抽象的,比较喜欢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羡慕工业文明的一些科技技艺等;也可以是具体的,就是喜欢日常生活中的“舶来品”,如吃法式大餐、戴瑞士名表。对西方生活方式的仰慕,由仰慕而吸收,拿来为我所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积极因素,具有开风气之先的积极意义。所谓“媚外”,却是比较大的问题,它表现为奴颜婢膝,尽管也是伴随崇洋而派生,但往往是从对西方文明的崇尚演化为对西方势力的恐惧,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月亮也是外国的圆。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媚外都是不足取的。

  中西文化的早期接触与交流,铸就了上海人看“老外”的独特眼光:平等地交易,平和地相处,平实地处事。在与“老外”的双向互动中,西方商人的行为方式与观念意识也给上海商人以巨大影响,带给上海人较强的功利意识与经济观念,西方的契约精神和公平交易的理念也构成上海文化中颇为显著的特点;“合作共赢”的底气加上因融入天南地北的文化色彩而具有的包容意识,造就了上海人中的无数商界精英和行家里手,他们既识货又明理,敢于也善于商战。“崇洋不媚外”,上海人在学习西方文化时,比较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注意保持民族气节和民族利益,引进外来技术、外来资金时,坚持以国情和上海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这种既得风气之先、又不失“为我所用”的立场和态度,使得上海人在与洋人打交道、做生意时,显出精明老练、耐心细致的文明气质,不容易被外国人的鞠躬打揖、故弄玄虚所迷糊。时至今日,不少外商抱怨上海人处事精明,谈生意中难占便宜,就是一个反证。

  3、各地商帮的聚合效应

  各地商帮纷纷涌入上海,给当时的上海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商人在开埠地为了巩固自己的商业网络,形成相互协作、彼此支撑的联系。协调彼此的利益,需要一定的组织来维系,近代商业会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所谓“商贾频年辐辏来,浙东财赋海陬推”。各地的商帮如潮水般涌入上海,有些文献甚至称上海城内“居民多客籍”。这种“五方杂处”、“客土杂居”的格局,一方面使上海社会具有很强的兼容性,极易养成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上海社会的多元文化性格,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质和社会活力。这种社会特质在近代中国是相当罕见的。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而交易就要公平合理,巧取豪夺、欺行霸市总是难以持久。各地商帮在上海的聚合效应为上海开埠地文化铺上了底色,加之柔婉细腻的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上海在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特别包容的风貌。上海开埠地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并且成功地将外来因素与自身特点结合,从而造就了上海成为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一朵奇葩。

  4、精于算计的理财意识

  各地移民集聚上海,经过碰撞、交汇,最终形成的城市传统,凝聚着几代上海人的民风民俗,充分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和内涵。这种在商业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民处事风格和处世态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弥散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都说上海人“门槛精”,精在何处呢?我看可以概括成四句话:“精明而不失厚道,实际而崇尚能力,算计而不失面子,开拓而遵守规则”。

  ——“精明而不失厚道”。都说上海人“门槛精”,但上海人这个群体是精明而不失厚道。新中国建立以来,上海人为抗美援朝捐出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在计划经济年代,成千上万的上海人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远赴内地和边疆,支援当地的建设;2003年SARS肆虐和去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上海人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支援灾区。厚道,好似一帖润滑剂,让人与人之间平添一份可贵的温馨。

  ——“实际而崇尚能力”。上海人对那些“摆谱”、“花架子”式的东西不感兴趣,崇尚认认真真做事的能力。他们做什么事情都会谨慎小心,精密规划,步步为营,深思熟虑,不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个明明白白是绝不会轻易出手的。要做就做成功,诚如许多朋友所说的,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崇尚实际和能力的体现。

  ——“算计而不失面子”。上海人是精于算计的一个群体,由于人们的商务活动频繁,在生活中多加盘算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多年来上海一般民众大抵养成了居家过日子,有着算计和经营的味道,钱用在刀刃上,该花费的大把大把地用钱;不该花销的,则节省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从开埠以来,在一个机会相对均等的社会里自然养成了各色人等自由发展、平等竞争和踏实从事、正大光明创业的社会风气。

  ——“开拓而遵守规则”。移民城市的市民要站稳脚跟,一般都需要勤恳做事,努力工作。所以上海这个城市一向反对慵懒、惰性和不作为。市民工作起来总有一股敬业精神,这是上海深入人心的一种精神要素,是上海最令人敬重的传统之一。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上海人比较重视游戏规则,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上海人的精细来自国际文化的熏陶,来自移民城市没有那么沉重的传统惯习的负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和讯网 2009年07月25日08:5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首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系列讲习班”开讲
下一条: ·杨鹏:祭司、君王与知识分子
   相关链接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
·“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
·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举行·《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