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羌文化保护后继有人
  作者:记者 曹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8 | 点击数:4698
 


  汶川大地震后,除了修建羌寨,羌文化中“软”的东西——— 羌绣、舞蹈等,也被及时拯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记者在北川擂鼓镇采访,处处感受到了羌文化的魅力。

  杨华武:组建羌族民间艺术团

  大地震让没有文字,靠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了沉重打击。幸存下来的“能人”,招兵买马,加速组建民间艺术团,掀起羌文化拯救行动。

  杨华武是位村支书,今年46岁,曾在北川县搞过“舞龙寨羌族民俗旅游”,认识了很多表演人才。地震之后,他挨个给他们打电话,把分散在成都、重庆及绵阳各地的表演人才召了回来。慢慢地,他的艺术团成了震后羌族文化重新聚合的一面旗帜。不过,拯救羌族文化过程中也有不少困难,尤其是资金不足。杨华武说,团里一共43人,其中38人经常出去演出。场地一年租金十几万元。团里一个月工资4万多元,加上购置其他物品,往往到最后囊中羞涩,甚至入不敷出。“条件再艰苦,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杨华武一直为自己的行动感到自豪,“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周围人,羌文化是看得见听得着的,以此感染更多的人来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

  王官全: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

  擂鼓镇中心广场,每天晚上都有人跳沙朗(锅庄)。领头的人叫王官全,今年已经57岁,是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

  地震中羌族文化受到重创,文物被毁,文字资料被掩埋损坏,更有一些文化学者、民间艺人在地震中遇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官全深切地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擂鼓镇政府组织下,他成立了禹羌文化中心,开办舞蹈培训班和羌绣培训班,拯救羌文化。

  王官全介绍,地震让他们一下子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现在跳舞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动作不是那么准确,但这个氛围很重要。“充分地挖掘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向民间推广是我的责任。”(来源: 舜网-济南日报;本报特派记者 曹雷)

 

  文章来源:新浪网 2009年05月08日04: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鲁南麒麟文化演绎百姓新生活
下一条: ·传承文明 精神永在——四川灾后一周年文化重建述评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