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立法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我国首部非遗保护法呼之欲出
  作者:朱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13 | 点击数:4052
 

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昨闭幕 专家透露

我国首部非遗保护法呼之欲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现已修改得接近完美了。单算经我手修改的情况,就已改了七遍了。我们寄望于下个月全国两会时草案能通过,从而正式立法。”在昨天闭幕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对本报透露,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自2003年便开始酝酿,有望于近期出台,这将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出席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时,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也对记者表示,中国将出台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法律,而且这一法律现已进入立法程序。他说,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运用法律手段,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效经验。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乌丙安称,许多地方领导一听“利用”很高兴,但何为“合理利用”,很难界定。这需要考察不同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并予以区分。“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不适合。”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也表示,在“合理利用”时,产业化的提法要慎重。“产业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做抽水马桶,每个抽水马桶都不一样,是灾难;做紫砂壶,每把壶都一样,也是灾难。”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吕品田对此深有同感:“有些非遗项目本身具有生产性,但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能‘ 生产’、‘表演’的”。祁庆富明确指出,“礼仪性的盛典,就是绝对不能随意搬上舞台的。”但他本人就曾应邀出席某省的“原生态旅游文化节”,一个侗族人农历正月、二月欢庆的民俗节日,放在七月举行,还被称之世界上最古老的妇女节,“搞得我哭笑不得”。“现在,原生态成了一个常见的误区,用在唱歌可以,但用于所有非遗项目,就不合适。可能因为这个词在市场上很唬人,有商业价值,还是有很多人在用。”

  乌丙安称,在非遗保护工作中,要严加防范并打击借生产性方式保护之名,行以假乱真、粗制滥造、见利忘义之实等一切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行为。“而这些光靠专家忧虑、媒体呼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法可依。”他还强调,非遗保护工作中,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朱玲)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9年02月12日09: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承继薪火相传的使命
下一条: ·[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