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刘万明 摄影
12月2日晚,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做客“名家论坛”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500余师生上了一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课”。
今年80岁的乌丙安先生是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全世界78人我国仅2人)、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他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50多年,长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
在今天近三个小时讲座中,乌丙安让大家再次体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妙不可言,也体会到这位八旬老人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东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人还不能说清楚。乌丙安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东西’”,或者用老北京的话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玩意儿’”。
乌丙安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是直接从联合国文件中翻译过来的。它跟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应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质为载体,所有固态表现的东西都是原样传下来的。像故宫、长城、乐山大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属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通常叫做“文物”,并加以保护。但这个建筑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又是用怎样的工艺流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它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又是什么?这些精神层面的无形的东西,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无形资产,是通过有形的作品或活动看到的无形财富,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我国划定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技能、游艺和传统体育竞技等的表现形式,以及和它们相关的文化空间: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文明古国创造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丙安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已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批有19项,第二批有28项,第三批有43项。我国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分别评选进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名录,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评选进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国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数量最多的国家”,乌丙安很自豪也不无担忧: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是否仍处于脆弱的境地。更让他感到痛心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段历史中遭到的破坏尤其严重,他叹惜:“消逝太快了”。
中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特别突出的国家,其中有很多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东西。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乌丙安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要尽最大力量保护好已经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
让乌丙安感到心慰的是,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中国是第6个签约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积极态度,让他看到了希望。
目前,我国已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7名。同时,各地也通过建立保护中心、举行展演活动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原汁原味”
“圣诞节在西方是个安静的节日,小朋友在梦乡里等待圣诞老人放进袜子的巧克力。我们的过法是,到处去购买打折商品,这里吃完再吃那里,第二天闹肚子。”乌丙安说时下流行的洋节日被国人给“过错了”:“我们过情人节,动辄就送999朵玫瑰,在西方就是一朵!”
“我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洋节我也过,但春节我一定回家去!”让乌丙安惋惜的是,许多青年人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花大力气恢复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各样的盛会,却“很不传统”,不伦不类。
乌丙安对这种看似保护和利用,实则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感到担忧,他说:“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原汁原味的完整的原生态”,而不是胡编乱改,千万防止打着保护的旗帜进行又一轮破坏。
为了让大家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认识,乌丙安现场播放了贵州侗族大歌《蝉歌》、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片断。侗族大歌《蝉歌》无指挥,无伴奏,和声、混声丰富多变,婉转动人,余音回绕;泉州提线木偶造型精美,服饰华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绝技频频,与真人无二,让大家惊叹不已。
愿大家都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
数十年来,乌丙安一直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到现在,他还在呼吁:把所有的老艺人做的工艺流程和绝活都采录下来,用最有效的方式传承下去。唤起千百年后人类子孙的文化记忆,让他们也能一看就明白:人类历史上原来还有这样的文化瑰宝流传下来!。
中国是灿烂文明古国,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乌丙安对在座的中国农大学子们寄以期望:“你们学农,与农民、农村接触最多,希望大家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拿起照像机、摄像机,把农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录下来。希望你们都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的人爱护、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本文责编:杨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