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名家论坛]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话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何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3 | 点击数:5940
 

 

   
   
   

学生记者 刘万明 摄影

    12月2日晚,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做客“名家论坛”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为500余师生上了一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课”。

    今年80岁的乌丙安先生是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全世界78人我国仅2人)、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他从事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教学与研究50多年,长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

    在今天近三个小时讲座中,乌丙安让大家再次体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妙不可言,也体会到这位八旬老人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东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人还不能说清楚。乌丙安告诉大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东西’”,或者用老北京的话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玩意儿’”。

    乌丙安介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是直接从联合国文件中翻译过来的。它跟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应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质为载体,所有固态表现的东西都是原样传下来的。像故宫、长城、乐山大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属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通常叫做“文物”,并加以保护。但这个建筑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又是用怎样的工艺流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它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又是什么?这些精神层面的无形的东西,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又称“无形文化遗产”,它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无形资产,是通过有形的作品或活动看到的无形财富,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我国划定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技能、游艺和传统体育竞技等的表现形式,以及和它们相关的文化空间: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

    文明古国创造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丙安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已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批有19项,第二批有28项,第三批有43项。我国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分别评选进入第一批和第二批名录,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评选进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国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数量最多的国家”,乌丙安很自豪也不无担忧: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是否仍处于脆弱的境地。更让他感到痛心的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段历史中遭到的破坏尤其严重,他叹惜:“消逝太快了”。

    中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特别突出的国家,其中有很多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东西。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乌丙安说,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要尽最大力量保护好已经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

    让乌丙安感到心慰的是,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时,中国是第6个签约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积极态度,让他看到了希望。

    目前,我国已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7名。同时,各地也通过建立保护中心、举行展演活动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原汁原味”

    “圣诞节在西方是个安静的节日,小朋友在梦乡里等待圣诞老人放进袜子的巧克力。我们的过法是,到处去购买打折商品,这里吃完再吃那里,第二天闹肚子。”乌丙安说时下流行的洋节日被国人给“过错了”:“我们过情人节,动辄就送999朵玫瑰,在西方就是一朵!”

    “我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洋节我也过,但春节我一定回家去!”让乌丙安惋惜的是,许多青年人忘记了中国传统节日。而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花大力气恢复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各样的盛会,却“很不传统”,不伦不类。

    乌丙安对这种看似保护和利用,实则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感到担忧,他说:“我们需要保护的是原汁原味的完整的原生态”,而不是胡编乱改,千万防止打着保护的旗帜进行又一轮破坏。

    为了让大家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的认识,乌丙安现场播放了贵州侗族大歌《蝉歌》、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片断。侗族大歌《蝉歌》无指挥,无伴奏,和声、混声丰富多变,婉转动人,余音回绕;泉州提线木偶造型精美,服饰华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绝技频频,与真人无二,让大家惊叹不已。

    愿大家都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

    数十年来,乌丙安一直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到现在,他还在呼吁:把所有的老艺人做的工艺流程和绝活都采录下来,用最有效的方式传承下去。唤起千百年后人类子孙的文化记忆,让他们也能一看就明白:人类历史上原来还有这样的文化瑰宝流传下来!。

    中国是灿烂文明古国,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乌丙安对在座的中国农大学子们寄以期望:“你们学农,与农民、农村接触最多,希望大家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拿起照像机、摄像机,把农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录下来。希望你们都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的人爱护、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平安朝文人贵族的信仰与白居易(11月29日)
下一条: ·乌丙安:艺术的民俗符号及其象征体系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
·[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