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列来拉杜]资本化时代的彝族服饰
  作者:列来拉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11-08 | 点击数:7798
 

   集中表现彝族人生活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审美情趣的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由人力、技术、实践经验等组成。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彝族服饰资本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发彝族服饰,使其从文化艺术向文化商品转化,并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彝族服饰对于主流社会的经济文化而言,在地域位置和资金拥有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和边缘位置。经济主导的现实社会中,要保护和继承彝族服饰文化,首先必须发展经济,并积极参与到主流社会中,把握好文化这种特殊商品转化为资本的规律,把服饰文化优势转为经济优势,进行可持续的发展。
  
  彝族服饰能满足现代人多样化生活方式的需求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民族选择了最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完整的表述功能。人类学家对文化概念的论述很多,近年来,“文化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的界定得到较大认同。它认为文化是一种有技术、知识、信仰的生活方式。
  彝族服饰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在彝族民间传承到今天,说明有它存在的基础,人们生活方式还需要它。第五次人口普查彝族人口总数近800万,其中凉山约有180多万,这是一个强大的购买集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增加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作为民族标识物之一的民族服饰理所当然成为重要选择。在大凉山的彝族山寨里,每逢结婚、丧葬等重大人生礼仪时穿的婚礼服、丧服都是传统的彝族服饰。节庆聚会场合,不同家支的人都要穿着自己最漂亮的服饰盛装出行,届时还要进行服装比赛,看哪个家支的人穿戴整齐,布料质地昂贵,哪个家支就赢得大家的赞赏,受到人们的尊敬。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特点,这一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对远离自己文化、生活方式的族群和人类生活充满好奇,并想尽办法采取旅游或考察的手段去接近和解读这些“有意思”的异域文化。如果没有能力亲历这些文化的原生态地区,他们也会寻找其他渠道来了解情况,满足好奇心。
  长期以来,凉山彝族的传统文化及生活生产方式,对外界一直充满神秘感。上个世纪初,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很复杂,家支制度为主要特点的社会结构岿然不动,维系着凉山彝族社会,没有统一的政权,各家支势力各据一方,家支网络似铜墙铁壁挡住外界外族人,进入凉山要为不同的彝族家支付“买路钱”。这样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凉山与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保留了更多的原生态的彝族文化。偶有大胆踏入者,最后往往就两种情况,可能被掳为奴隶永远留在那里,或成功走出来便夸大其辞。历史上曾有许多中外学者或探险家涉足其间,并留有丰厚的著作。他们对彝族社会和文化作了不同程度的记录、研究,并用相当篇幅对大凉山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作了描述。现在的凉山彝族地区依然是人们最向往的地方之一,除部分人能到凉山旅游亲自感受古老的彝族文化外,大部分人只能通过影像作品了解彝族文化。近年来,反映凉山彝族民俗生活的影像作品纷纷获奖,如由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世界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年赛中,每届都有拍摄凉山彝族民俗生活的摄影作品获奖。其中,《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获得人物服饰类的一等奖。在这组作品里有这样的背景说明:“散居在大凉山深处的布拖、昭觉、美姑一带的彝人,他们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褐色土地上,至今还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本民族原创性的文化。在这里,古老传统的生活很少受到冲击和破坏,他们纯洁而真诚、勤劳而顽强,过着简朴而又尊严的生活。”这些照片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凉山彝族传统生活方式、服饰、礼俗等。
  从19世纪开始到今天,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服饰一直很有吸引力。
  彝族服饰的文化魅力,除具有神秘性的距离美外,在色彩、图纹方面也有普遍的美学功能。彝族传统服饰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智慧和审美经验的总结,具有人类接受美感的共同心理特征,表现在彝族服饰中就是采用大量的黑红黄色、水纹、牛眼鸡冠帽等S形的图纹。从服饰色彩来看,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少,颜色多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雅庄重。老年人则喜欢青、蓝布,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彝族人崇尚黑黄色的审美情趣,在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上表现得格外突出。每年的火把节,山寨的赛场周围,三五成群手撑黄伞的姑娘来回走动,跳着欢乐的朵洛荷舞。她们穿着色彩斑斓的服装,满身缀满月光一样的银饰,走起路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吸引了无数的眼睛。有“火把之乡”美称的布拖县,有些乡村的女子全身以黑为主,头戴黑色或青色的帽子,上身是一件呈长方形的黑披毡,下穿黑白蓝相间百褶裙,构成火把节的黑、白、黄三色。鲜艳色彩的巧妙搭配,具有西洋画重彩效果。20世纪90年代,四川有位画家画了一系列彝族人物肖像,出版了一本挂历,轰动一时,古铜色的皮肤,各种各样的彝族传统服饰,很具有庄重的古典风格。
  在大力发展民族经济的今天,服饰文化是一种可开发的宝贵资源。文化生态的差异促成独特的彝族文化特征,加之长期以来很少与外界交往,形成文化孤岛,保留有丰富的原生态的彝族传统民俗,成为外人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彝族服饰资本化的可能性和条件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2007年第3期

上一条: ·文化西藏:留住传统留住美
下一条: ·[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
   相关链接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周雨童]诗意空间·地域色彩·传承发展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