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深度与广度: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
——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记者 张广艳 吴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5 | 点击数:5738
 


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发言


  10月8日至1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和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就中国当代宗教研究的学术热点、理论重点、方法论难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宗教研究经历了重大发展,我国宗教发展也吸引了国际学者的目光。然而中西方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他们对中国的宗教研究很不相称,缺少基本的了解和沟通。此次高峰论坛旨在推动宗教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中国宗教与社会的中西学者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为中国宗教研究水平的提高筹划行动指南。会议主办方之一,美国普度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博士近年来积极倡导、推动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他表示这次高峰论坛就是要为中国宗教学人介绍最前沿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也为国际宗教社会科学研究引入中国案例。

  为期3天的会议中,有近40位中外学者进行了专题发言,他们均为主持前沿研究项目的著名学者及宗教科学研究理论发展的前沿代表。会议围绕中国宗教与社会的主题,分别对新兴的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当代社会中的历史因素,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多元融合,中国宗教、信仰与灵性的实证研究,当今世界的儒学与儒教,运用当代理论理解中国的宗教,全球化与中国宗教,宗教与和谐社会和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本等问题进行了专场发言和讨论。

  在主题发言的第一天,学者们对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提出了有益的建议。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艾琳·巴克(Eileen Barker)教授以《预备道路》为题,通过分析中国语境中“宗教”、“灵性”等概念的真实含义,对整个中国宗教研究进行了反思。她认为,研究信仰及其实践活动,各学科综合研究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她所说的各学科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她同时表示,描述和理解当代中国宗教和精神性概念远比西方社会科学中认识得更加复杂,更加迷惑,更具有误导性。美国宗教研究所的梅尔敦(Gordon Melton)博士具体分析了历史因素对中国宗教的影响,呼吁在中国宗教研究中要使用批判历史的方法论,并不断提高对全球化过程的认识,此外还应该理解被研究的宗教团体所处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状况。

  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的国内学者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方立天教授通过对中国佛教哲学基本理念的分析,展示了佛教的生存智慧和现代意义。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指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特点,认为中国宗教文化实现了主体性与多样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神圣性与人间性以及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北京大学马戎教授以伊斯兰教为例,分析了传统中华文明的宗教包容性和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政教关系,认为宗教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法律界线和社会认可秩序产生了影响,但未来的政治-宗教关系仍将是和谐共存的。

  会上,有两场讨论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一是当今世界的儒学与儒教,一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本。在当今世界的儒学与儒教专题讨论中,学者们着重探讨了儒家传统、新儒家乃至儒教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与意义。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历史哲学与儒学研究教授杜维明(TU Weiming)教授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儒家人文主义由于自身强调了身、心、智、魂的合一,自我与社会的互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的心智与天道之间的交感,因此既可以对启蒙运动思维予以同情性理解,又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他通过把儒教还原在历史中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儒家人性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宗教性是极其内敛的。儒家世界观一个明显的负面结果是宗教的工具化和庸俗化。而在表面上功利性的、物质的利用宗教理念的行为之下,存在着生活的礼仪化。这对于理解中国宗教,如何实际地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这种现象的含义深远,它表现在许多不同形式的宗教包容的礼仪中,迥异的宗教社会群和平共处中,宗教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在一个以上的宗教传统中双重或多重的身份,以及宗教间的对话。他强调,从多种文明之间的角度来看,其意义是值得探索的。

  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宗教与神学教授南乐山(Robert Neville)从儒学如何培养适合不同文化的各种形式的“仁”这一问题出发,认为礼将存在巨大差异的人们联合起来,“仁”则提供人道社会发展的途径,因此无需否定真正的差异。美国波士顿大学比较神学副教授白诗朗(John Berthrong)博士将儒家放到了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他认为儒家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波士顿这样的陌生环境中传播自己,因此需要重视儒家伦理的未来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康晓光教授则从实证角度讨论这一问题,他通过分析由民间力量主导并得到政府支持的传统文化复兴活动迅速发展这一社会事实,指出儒家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将影响中国人的政治合法性观念,进而影响中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儒家倡导的王道政治。美国天主教大学生命周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谭慕尼(Joseph Tamney)采用大量数据对儒学在现代的两种取向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儒学由于自身的韧性在当代实现了转化,从而促进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国际上诸多学者对儒学及儒教的关注足以说明儒学已成为国际上的显学。

  会议最后一场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市场经济中的社会资本与精神资本,这一讨论承继了韦伯的“新教命题”,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海大学李向平,中国人民大学高师宁、魏德东,武汉大学宫哲兵4位教授及美国印地安纳州圣母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汪昱廷博士历时两年对我国五大宗教信徒老板进行访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首次披露,为中国宗教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案例,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这次峰会收到的论文主题非常集中,特别是国际学者围绕中国宗教的实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宗教等展开论述,观点鲜明,为国内学者了解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打开了一扇窗口。

  本届高峰论坛改变了以往宗教学研究大多局限在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范畴内的传统模式,正如方立天教授在致辞中所言,把社会学引入宗教研究领域,与人文学科范畴内的宗教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多角度、多视野为中国的宗教研究拓宽了广度、提高了深度,实现了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方法论、研究方向等方面的重大突破。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10-14

上一条: ·在传统记忆与现代再生产中发展
下一条: ·“第一届中欧文化对话”在京举行
   相关链接
·“论道稷下:中国民俗学高峰论坛(2021)”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征稿启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智库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成功举办
·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开幕·聚焦中国人的时间制度——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举办
·[陶立璠]端午节在“匠心对话,非遗投资”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我们的节日·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征文启事
·“一带一路”激发人文研究新梦想·总干事赴北京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在贵州举行·2016中国(新余)七仙女文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举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慈溪举行
·【会议通知】2015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第五届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当代中国茶馆发展高峰论坛17日开幕
·[栗月静]狐仙信仰的宗教与社会学阐释·海峡两岸春节传统节日文化高峰论坛在绍兴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