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柯杨]“香道”小议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3 | 点击数:5218
 

    “道”者,规律、事理、思想、学说、方法、技艺、道路等概念高度概括之通称也。其具体所指,则因事类而异,因语境而变。所谓“香道”,乃是指人类识香、育香、取香、制香、用香之原则、技艺和方法。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说,它还应当包括对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及民族用香历史的探讨以及对这一行为的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的比较研究。因为用香涉及宗教信仰、医药保健、心性修养、文学叙事、美体美容、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可说是人类生活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如果说美术是人类的视觉享受,音乐是人类的听觉享受,那么,品香则是人类的嗅觉与味觉享受。这是就人类的五官与外界事物关系的浅层次而言。如果再深入探讨,无论美术、音乐还是品香,都涉及人性的回归、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陶冶,它们的作用是不能小觑的。美术与音乐是人类智慧的艺术创造,而香味却是大自然本身就具有的。尽管人们可以对各种植物所蕴含的原生态香味进行提纯、配合、精制,出现了许多浓郁型或混合型香味,甚至采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不少独特的香型,但它们都是在自然物香味的启迪下,人们通过研究、实验所进行的再加工,与美术、音乐纯属人类智慧的创造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就这一点来说,“香道”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说“香味”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似乎也并不过份。
 
几乎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曾有过自己独特的香文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大约是世界上用香最早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为了保证香料的来源,还曾发动过多次征战。在图坦卡门金字塔里,就发现了许多存贮各种香料的容器。古波斯的贵族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自家花园里种植茉莉、玫瑰、紫罗兰等香花以美化环境并显示其尊贵的身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在祈祷、占卜时都要焚香以引起神灵的关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以燃烧香木、香料或树脂来供奉神灵。在古印度,不但有燃香和以香花供佛的传统,而且民间也有焚香、熏香、涂香的习俗。在《圣经》里,有关香料、调香和香的应用的记载就有30多处,而天主教在圣诞节的子夜弥撒仪式中,必然要由教宗亲自手持香钵进行祈祷。在我国,用香草进行祭祀起源也很早。《周礼·甸师》云:“祭祀,共(供)萧茅”。(萧,艾蒿;茅,香茅。皆香草类植物)。《礼记·祭义》则曰:“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膻,羊肉的气味;芗,香草或谷类的香味;萧光,燃烧艾蒿类植物的光焰。)由此可见,无论中外,古代的焚香活动,都与原始信仰和宗教祭祀有关,它是人与神之间精神沟通的中介与桥梁。只是到了后来,香料的使用才逐步扩大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中医药里曾有252种香药,1997年国家药典中收入的就有158种。在文学创作中,以香草喻君子,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已大量出现,汉唐以降的诗词歌赋中,用香草喻君子、用香花喻美人的更是多不胜数。元旦饮椒酒,端午悬艾蒲、带香包,重阳插茱萸等等,则是传统岁时节日里的重要活动。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佩香囊以避邪,燃线香以净室,涂香膏以洁体等等,从古至今,虽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而有变化,但作为杀菌、驱虫、医疗、保健、美容、提神、醒脑以及美化环境的种种措施,则始终在民间传承着,发挥着它那独特的作用。
 
在多层次、多角度的香道研究中,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就是它有助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异化了的人性回归自然。在我看来,正由于大自然赐于人类种种美妙的香味,才密切了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和谐感、相通感。在当前这个喧嚣的世界上,本应当是自然之子的人类,却愈来愈远离了自己的母亲——大自然的怀抱。这在现代大都市里的居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们被紧张的生活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污浊的空气、刺耳的噪音弄得心烦意乱、神不守舍,患上了奇形怪状的“现代都市文明病”。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生计的逼迫下正在缩减;人的情绪和行为在名利的诱惑下正在被扭曲。我们大家都能感觉到,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产生疲惫感、冷漠感、烦躁感、耗竭感、挫折感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有两条:一是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在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中去享受短暂而宁静的人生,去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中句)的欢愉,使自己失序、失衡、失望的心理与情绪得到缓解和调适;二是在自己的斗室里焚香静坐、读书或写作,既能使思绪集中,提高效率,还能使心灵得到净化。对此,古今的文化人皆有深切体会。比如,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被贬赴海南岛儋州的途中买了十多斤檀香,并在儋州修建了“息轩”,每天都要焚香静坐一段时间,以调节自己的思绪和心境。他的《司命宫杨道士息轩》一诗中有句云:“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享年85岁的诗人陆游在其《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可见焚香静坐或读书,都属上佳之“心理按摩”疗法。画家齐白石作画时也经常焚香以激发灵感,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这种在香烟袅袅中或静坐,或读书,或作画的做法,的确可以使人的精神进入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超境界。或者,恰如老子所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亦即使人性回归自然之大道,激发生命与创造的活力。当此时也,一切杂念顿消,神清气爽,能够大大增强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闻香悟道”或“焚香得道”。
 
《中庸》第二十二章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香味是许多植物展现自己生命潜能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引导蜂蝶通过传播花粉来实现自己生命的延续——结出果实或种子,而且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它这个物种的存在和潜能的巨大。人们取香、用香的实践活动恰恰说明:人类不但可以“尽物之性”,而且可以通过“赞天地之化育”来“与天地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生命潜能的最大发挥。由此可见,香道之义大矣哉!
 
                 200892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让村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水之源”
下一条: ·[柯杨]老子学说与环境伦理
   相关链接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
·[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张举文]民俗研究视域下的身体与性别民俗实践
·[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杨慧玲]疫情下的民俗与权力实践
·[黎中正]返魅:疫情下的身体民俗实践与生活世界回归·[周福岩]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
·[王京]在实际调研中认知民俗学的实践意义·[罗安平]葆育地方感:美国阿帕拉契亚的民俗实践
·[赵李娜]学术转向与历史借镜:近年“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黄剑]社区营造中的意义生成与共享
·[黄治国]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与日常生活批判·[尹虎彬]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王欣]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龙晓添]丧礼知识传统的当代民俗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