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卢沟晓月”照团圆:北京多项活动迎中秋
  作者: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09 | 点击数:4598
 

    9月14日是中秋节,北京市文化局会同各区县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北京市民感受中秋团圆、祥和的节日氛围,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据统计,全市将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37个,其中传统民俗文艺展演102个,讲座、展览活动28个,文化旅游活动7个。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紧紧围绕中秋节的民俗特色开展。比如,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单位将联合丰台区于9月10日至12日举办以“欢乐·祥和·团圆”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通过文艺演出、中秋文化论坛、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开馆仪式等活动,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水、月、桥、城的整体景观,让人们真切感受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9月13日至15日,崇文区将在龙潭公园、崇外街道举办以“中秋彩灯·点亮崇文”为主题的彩灯展,烘托节日的氛围,其中崇外街道展示的花灯是社区居民用废弃的饮料瓶、废纸箱、空油桶等手工精心制作而成,体现出传统节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欢快喜庆的内涵。“中秋节”的民俗不止有吃月饼、做灯彩,还有拜月、请兔儿爷等。9月13日至14日,北京民俗博物馆将举办中秋游园活动,围绕老北京人过中秋的习俗,营造旧京传统的中秋风情,包括中秋节民俗文物展、兔儿爷山上请兔儿爷、拜月场景重现中秋、果子节叫卖表演、雅俗共赏有奖猜谜等。此外,今年的中秋节正值残奥会期间,各区县结合奥运文化广场活动,纷纷开展以庆中秋为内容的文艺演出活动。

    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北京市还注重在理论上对中秋文化进行梳理。9月4日,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和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了“中秋文化研讨会”,赵书、包澄洁、阙维民等专家就中秋节的起源、习俗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民俗专家王作楫认为,在老百姓心里,中秋节的主题是团圆,但又跟其他节日不太一样,比如清明是人鬼团圆,七夕是夫妻团圆,八月十五则是家庭团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邢莉认为,中秋节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它集饮食、祭祀、娱乐、工艺为一体,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萧放则提出,今天我们拜月亮的时候不是说拜嫦娥,而是拜兔儿爷,这是北京对中秋节的贡献。他认为传统节日不管怎么变,都要强调与自然的联系。现代社会强调了社会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城市里充分利用中秋节这个机会,用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把社区人的情感调动起来,做一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事。

 

  文章来源:www.ccdy.cn 2008-09-08 10:04

上一条: ·方寸晋式月饼 浓浓晋商“古意”
下一条: ·民俗学家作家畅谈中秋节
   相关链接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
·[程鹏]景观生产与仪式展演:社区文化营造的典型路径·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宋妍 于千惠 范艺]乡村“抗疫”标语展演中的权力规训与空间重构
·[龙晓添]世代生成式“死亡教育”的展演、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张凤英]闽西客家春耕习俗的展演与记忆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刘贺娟]妙峰山庙会中民俗体育文化展演的视觉表达研究·[李琳]原始农耕信仰与祖先英雄崇拜的现代展演
·月饼模子·[张瑞娇]文学共情与节日定型:从《全唐诗》看唐代中秋节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