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新书发布会 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作者:孙正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21 | 点击数:22546
 

   2023年10月20日下午,《刘魁立文集》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多位学者与会,热烈庆贺《刘魁立文集》八卷本正式出版,共同研讨刘魁立先生的学术思想,高度评价刘魁立先生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刘魁立文集》收录了刘魁立先生自1957年至今70年来的学术论著,总字数300多万字,主要是关于民俗学理论、民族文学研究、神话史诗研究、民间故事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成果。《刘魁立文集》八卷本包括:第一卷《刘魁立民间文学论集》、第二卷《刘魁立民俗学论集》、第三卷《刘魁立非遗保护论集》、第四卷《刘魁立节日节气论集》、第五卷《刘魁立序跋集》、第六卷《刘魁立访谈集》、第七卷《刘魁立译文集1》、第八卷《刘魁立译文集2》,每卷大体以时间为线索,充分展示了刘魁立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和国家文化建设的不懈努力与突出成就。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主持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长朝戈金从学者类型出发,认为刘魁立先生是兼具多种类型身份的学者,他是学术开拓者,是学术引领者,是学术制度设计者,也是生命力旺盛的学术生产者,还是国际学术成果的引入者。一身多任的学术品格,显现了刘魁立先生探索中国民俗学学术体系、开拓多领域学术标志性成果的卓越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萧放认为,刘魁立先生以永远的年轻姿态、永远的虚怀若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学术创造力,成为中国民俗学界90高寿的“追风少年”,他为了培育儿童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组织全国专家学者编写多套面向小读者的民俗小丛书,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继富谈到师从刘魁立先生求学的成长过程,深受先生严谨、开阔、低调、乐观的学术人格所影响,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信念。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特别感谢刘魁立先生给予他的人生影响,让他领悟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生活的哲理,深刻铭记着刘魁立先生的名言“民俗学是走出来的学问”,誉为“中国大地上一面行走的旗帜”。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刘魁立先生是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著名故事学家、世界知名民俗学家,长期担任中国民俗学会领导职务,为学严谨,思想敏锐,虚怀若谷,奖掖后学,是我国民俗学界享有盛誉的德高望重的学科大家。刘魁立先生在三个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是民间文学领域。刘魁立先生基于扎实的文献功底、广泛的田野调查和留学经历带来的国际化研究视野,他的民间文学研究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关照,又有学科前沿的理论构想和建树。刘魁立先生最先力排众议提倡忠实记录“一字不移”和观照口头叙事语境,提出“活鱼要在水中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刘魁立先生对“母题”“情节”等传统概念的创新性探索,口头叙事作品共时、历时研究、类型研究、形态研究及其相关历史探索整理,尤其对“生命树”叙事理论的构建,皆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其次是民俗学领域。刘魁立先生一直致力于民俗学研究和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组织建设,不遗余力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中国民俗学会的组织发展而努力工作,为中国民俗学学科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和一批学术带头人。第三是非遗保护与研究领域。刘魁立先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该领域的重要理论建设者和重大贡献者。他在深度参与国家非遗保护制度建设、项目评审和大量实地调查等工作的同时,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分析研究的关键性理论命题,诸如非遗的共享性与基质本真性保护、整体性原则、传承人问题、公共意识和节日时间制度、传承与传播、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不仅深刻影响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走向,也为非遗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魁立先生在会上作了发言,以谦虚、反省的方式,回顾自己的学术之路,主张思考是生活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创新对学术的关键价值,倡导中国民俗学界应积极反馈社会,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更好的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刘魁立]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 20周年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刘魁立先生讲授“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刘魁立]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命运·刘魁立 等:非遗老手艺,如何化为脱贫新动力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机遇·刘魁立:行走田野 问俗追风
·[刘魁立]民俗学的一座丰碑·刘魁立:在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焦学振]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刘魁立]非遗保护,还须多些“契约精神”
·[王尧 刘魁立]生命树·林中路·[刘魁立]民俗学研究要记录“社群的生活”
·[焦学振]刘魁立与民俗学课程教学建设研究·[刘魁立]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刘魁立:尊重传承人的权利和遗产的特性
·民俗大家刘魁立“释”新时代慈孝:不限家庭和形式·[刘魁立]中国的农村应该姓“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