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侯松 吴宗杰]“古迹”与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解读
  作者:侯松 吴宗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15 | 点击数:5405
 

摘要:“遗产政治”是当前国际遗产研究界的重要议题。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带着西方现代历史观和文化思维方式的“权威化遗产话语”主导着全球的遗产实践,造成了对本土历史记忆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破坏。基于传统方志,本文初步探索了中国传统的“古迹”思维,梳理了其内涵、意义空间与价值思考,讨论了它的话语方式,凸显出本土历史记忆方式与普世化了的“遗产”理念之间的差异,希望藉此打开反思遗产政治的跨文化路径,启发中国遗产的本土化探索。

关键词:古迹;遗产;遗产政治;跨文化解读


  一、引言

  遗产是一种历史记忆方式。然而,任何记忆都伴随着遗忘。在遗产概念与运作方式引入之前,中国人原本也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方式,确保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延续、生生不息。正如著名汉学家Pierre Ryckmans所观察到的,“在中国可以不断地感受到过去的存在,有时甚至在那些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亦是如此,而这却给了外来参观者更大的冲击。”[1]在不断升温的“遗产热”中,有些问题时常被忽略:关于历史/过去,当前主流的遗产思维与运作体系在记忆什么?什么又在被遗忘?在这样的记忆与遗忘之间隐藏着什么样的“遗产政治”(the politics of heritage)?回溯中华文化传统,与“遗产”相似或相对应的历史记忆方式又是怎样的?它对于当今的遗产实践与研究有何启示意义?

  在我们看来,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受到关注的重大问题。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遗产热”很容易沦为一种运动式的盲目狂热。本文无意也不可能逐一加以分析与论述。本文选择的是一条迂回的路径:以古代方志文本中有关“古迹”的书写为基础,我们试图初步呈现和探讨一种中国传统的历史记忆与思维方式,重点挖掘它与普世化了的“遗产”理念之间的差别。在这样的跨文化讨论中,我们或直接或间接地触及上述问题。藉此,本文也希望能打开一条不同的“遗产政治”反思路径,启发中国遗产研究和实践走向本土化转向。

  二、遗产政治:跨文化的解读

  在进入中国传统的“古迹”书写与历史思考方式之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下学界对遗产政治的研究与思考。近二十余年来,国际遗产研究界兴起了一股反思全球“遗产运动”的热潮,“遗产政治”是其中的核心论题。这里“政治”是一个广义概念,或者说是一种隐喻,它泛指各种不平等关系以及斗争与对抗所发生的场域。在“遗产政治”视域中,学者们关心的是:面对过去及其遗留,什么被视为有意义/价值的,什么被忽视或被刻意掩盖的,这样的选择是出于何种目的,可以如何为当下所用,导致了怎样的“政治”后果。[2][3]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源于欧洲的遗产思维与运作方式暗藏着西方的霸权,[4]“遗产运动”成了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虽然保护了历史的遗存,但却从根本上造成了对不同文化中本土历史观和文化思维方式的破坏。[5]Laurajane Smith敏锐地看到了“权威化遗产话语”(Authorized Heritage Discourse,简称AHD)的存在,指出AHD强调的是遗产的原真性、物质性、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史学、艺术与科学价值。这些实际上体现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历史观和文化思维逻辑,反映的是中上层白种人的志趣。它顺利进入并构成了UNESCO的公约、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及其分支机构的宪章和指导原则、各国的法律与文化政策,成为普遍的标准和毋庸置疑的常识。[6]Emma Waterton对英国的遗产政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国际公约与宪章的话语分析,将AHD的思维方式及其生产的遗产政治更为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7]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之后,AHD仍未有根本性的转变。(1)[7][8]

  近年来,国内遗产研究的批判性不断增强,一些跨文化的反思也开始出现。李军借助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追问了“文化遗产”观念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揭示出隐藏其中的“文明冲突”和意识形态控制。[9]喻学才不仅对世界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了质疑,还将其研究延伸到对中国古代遗产保护实践的梳理和一些中国思想家的遗产保护理念的挖掘。(1)朱煜杰直接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初步讨论了中西遗产保护观念的差异,指出了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特征的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必要性。[10]

  遗产保护的根本原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那么,遗产的文化多样性究竟何在?西方有学者从不同的多元文化理论出发,探讨多元文化社会中遗产的多元路径。[11]这当然不无裨益,但我们认为,对于遗产文化多样性的思考,更重要的是深入不同的文化传统,考察与今天所谓的“遗产”相对应的言说、理解与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一条可行的路径是,到不同文化的历史文本中去发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朱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下一条: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