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从“守艺”到“受益”,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活起来
  作者:辛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9 | 点击数:5327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由文化部确定、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的土族盘绣位列其中,属于民间美术大项。

  土族历史悠久,如今主要聚居在青海、甘肃。1988年,人民日报记者曾探访互助土族自治县土官村,被土族姑娘们五彩缤纷的服饰所震撼,带回“彩虹的家乡”的印象记。

  刺绣是土族姑娘的重要技艺,而盘绣则是土族刺绣中主要的绣法之一。土族盘绣做工精湛,针法独特,具有很高的美学和收藏价值。在1988年的采访记中,记者曾期盼:“愿土族女的‘针线’,有一日能像贵州山坳里的蜡染一样,走向海内外爱美者的眼前,‘彩虹的家乡’因此而更加多姿多彩。”

  盘绣虽然精美,还进入了“非遗”名录,有不凡的美学价值。但它做工费时又费精力,土族姑娘一般也只有赶集会、走亲戚等重要场合才会亮出来。原始成品大多有些缺乏实用性和时尚感,很难被土族之外的大众接受。几十上百个工时绣出的绣片,常常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当地好多年轻的土族女子都放弃了这项技艺,在农闲季节选择外出打工,盘绣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017年,在国内主要电商平台的支持下,“妈妈制造·土族盘绣合作社”项目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启动。合作社邀请设计师开展浸入式体验和创作,对盘绣进行美学重构和时尚设计,设计出更时尚、更具生活实用性、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衍生产品;为掌握盘绣技艺的土族妇女提供进一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共同生产制作盘绣产品;由电商平台为产品提供包装设计制作、商品质检、线上营销运营、物流配送等支持,把盘绣衍生品推向市场。

图: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合作社技术带头人祈生敏(右)在乌镇“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论坛展示盘绣衍生产品

  手艺人变成“守艺人”,这不仅是土族盘绣,也是很多“非遗”技艺面临严峻考验。

  许多“非遗”技艺散落于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自身保护与传承的能力有限,不少“非遗”保护在政策扶持下,处于勉力维持状态。“非遗”之美无法渗透到现代生活场景中,无法在当代形成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循环。

  有手艺,不仅要“守艺”,更要“受益”。互联网带来改变这种困境的契机。通过互联网,使“非遗”和亿万用户的生活产生关联,通过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的合作,解码“非遗”本身的美学基因,赋予其在现代生活中通行的钥匙。在日前举行的“唤醒千年之美”“非遗”新经济圆桌论坛上,与会者聚焦新经济平台对接下的“非遗”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非遗”传承提供新视角,为“非遗”传承开拓新空间。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盘绣合作社的实践成为讨论的良好范例。

  实践者将这种尝试总结为唤醒、激活、赋能、服务。激活指向“非遗”技艺本身,着重发现“非遗”内部美的基因和密码。激活则是指向外部生活,通过对“非遗”的重构设计,实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进入消费语境。赋能指为其提供展现的舞台和平台,提供运营支持。服务则是指向“非遗”全产业链,结合政府与产学研之力,从资本、市场,人才等多个维度为“非遗”提供可持续的产业化解决方案。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传CHUAN工作室 2018-01-26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下一条: ·[周园]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