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李亚妮: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发展民俗学学科
  作者:李亚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4-25 | 点击数:2035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民俗文化作为凝聚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众的传统知识和智慧结晶,是国家和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家文化战略视野中民俗学学科该如何更好地发展,这既是民俗学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学界乃至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强调文化建设过程中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表明国家文化建设从“大发展大繁荣”到“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性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国家文化软实力阐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广大群众既需要阅读和领悟文化经典名著,也需要对我国民俗文化的认同和习得。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讲好民众的节日故事、仪式故事、工匠故事、史诗故事等,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民俗学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俗学研究者从古至今都有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的传统。不论是古代文人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收集整理历史民俗典籍,还是五四运动时期救国思潮下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活动,抑或是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都是将民俗学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钟敬文先生对此早有论断:“风俗、习尚本身,既是国情的构成部分,同时又密切联系着其他国情的许多部分。它的重要性是不容低估的……不管是国情或历史(文化史),民间的风俗、习尚,都占有一定的位置。”这就在民俗学学科建设初期,将民俗文化置于国家建设的平台上,为民俗学在国家文化体系中确立了重要地位。如今,在全球化、城镇化的新形势下,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迫切需要借助传统文化根基之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民俗文化的价值,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中定位民俗学的学科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记录民间风俗习惯和民间观念等的人文学科,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但民俗学却常常被认为是一门与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脱节的学科,抑或是一种追究于文化细节或古老俗话的学科,其实不然。许多学者认识到,民俗学派的旨趣和目的之一是资助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民俗学者应该力争以自己的知识积极为国家新文化建设的科学决策服务,使它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然而,目前在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及发展历程中,学术研究与国家文化政策之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联系。一些研究者或者理论功力不足,或者对国家政策关注不够,导致学术研究和现实文化发展融合不够。民俗学界的一些研究过于琐碎或地方化,而来自民俗文化的建言献策少之又少。民俗学界需要在重视民俗文化的语境和民俗事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关注民众日常生活现实,发掘民俗背后的现实文化意义。同时,民俗学研究者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既要不断深入,又要注意提炼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要素,从而使学科发展对国家文化战略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当下民俗学学科如何在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战略中发挥作用,这是理论民俗学和应用民俗学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文化环境变迁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强文化强国的战略中,民俗学在研究拓展上建立国家文化模式,这是学术目标,也是社会责任。目前一些西方国家以及一些非洲国家,都很重视民俗学者参与国家文化建设,以抵制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霸权行径,以及某些国家以经济方式控制别国文化建设的渗透手段。而从民间文艺到民间技艺,从人文到自然,从时间到空间,将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体系融入到社会的各项规划建设中,对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总体建设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在全球化语境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民俗文化语境在变迁,民俗传承的方式在变动,民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也在变化,空间关联更加密切,文化空间感更加强烈,这些也都对民俗学学科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将文化空间理论引入民俗学研究是一项新的探索。“文化空间”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文化空间可以划分不同层次,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活动于一个共同的大群体中。将文化空间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中,对民俗传承进行文化空间整理,既打破了民俗学者观察和研究民俗事项的时间框架,也有助于将民俗文化提升为国家文化战略重要部分,提炼文化要素和文化符号,有助于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培育和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总之,在国家文化战略视野中发展民俗学学科,需要我们丰富民俗学的学科内容,促进民俗学的社会应用和政策回应,同时也需要在多元文化交锋交流中,立足本土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挖掘民俗文化的精髓,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民俗故事,在国家文化战略和国际话语中掌握主动权,在国际民俗学发展中确立中国民俗学的应有地位。

  (作者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2-22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非遗保护 VS 产业发展
下一条: ·2016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
   相关链接
·[叶涛]学科史、学术体制与学科发展·[吴昉]学理的生发与融合:双重视域中的民间美术
·[李小玲]知识分子的自我启蒙与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Panas Karampampas]希腊财政紧缩政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
·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 “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议程
·[李皓 孙正国]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
·“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田兆元 游红霞]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
·[田兆元]传播视野下的学科发展研究·[施爱东]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张举文]亚民俗:学科发展的有机动力·学者研讨和反思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发展
·[喻遂生]东巴经的解读已成为学科发展瓶颈·[李莉]民族高校的民间文学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问题
·[郑杭生 陆益龙]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专题║ 神话与神话学:教材建设与学科发展笔谈
·[杨利慧]我想写一部怎样的神话学教科书·[山田仁史]大林太良与日本神话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