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
  作者:覃延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27 | 点击数:4207
 

  做田野,最重要的文字材料来源就是通过记录我们和不同报导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获取。要想获得更多细致的材料,我们必须每天都要跟人深入沟通、交流。但是,没有人天生就是交谈的高手。相信很多人在经验不足的时候,会跟小编一样,经常陷入停顿中。一旦交流对象失去了节奏,想要再回到那个情境去促发对方的言说兴奋点就很难了。

  所以,如果你有时间,应该考虑,停下来几分钟,问问自己,你真的会交谈吗?有没有时常感觉别人很无趣或自己很无趣?有没有感觉别人说了很多,我什么都记不住?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下面这篇文字是我整理TED讲座的核心观点而写成,尽管讲演者的言说对象是一般大众,但我认为对我们做田野极其有用。因为它不仅不是心灵鸡汤,亦非针对谈话的纯粹技巧性讨论,而是颠覆我们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一个基本观点。

  在网络时代,当我们要和人交往时,要么过度依赖微信、QQ等通讯工具,要么选择沉默,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对着电脑和手机与人沟通,也不想花时间和某些人坐上几分钟,面对面的聊天。根据美国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美国年轻人每天发上百条信息与朋友联系,但是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非常低。

  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同样存在,转换沟通方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的心理变化才是我们值得警惕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逐渐发达,我们越来越相信自己的信念与判断,别人的建议或看法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我们对他人没什么兴趣。是故,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与人面对面交流。所以一名美国名校的教授坦言,当下,大部分学生最缺的,并非激发自我的能力,而是并未掌握好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技能。

  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是异常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是专家,不睁开研究看看你的同龄人、同事的精彩世界,你将是井底之蛙。不过面对面的有效交流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坚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很多所谓演讲方面的专家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议,例如: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提前想好可以讨论的有趣话题,注视和点头并且微笑来表明你的专注,重复你刚才听到的,或者做总结等。

  美国著名女主持人、记者Celeste Headlee女士在TED演讲中认为这些技巧完全没用,我们可以将它们丢在一边,因为如果你交谈时确实很专心的话,就根本没必要去学习如何表现你很专心的技巧。她分享了她采访世界名人所坚持的十条访谈原则,在她看来,这十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她相信,只要坚持这几条原则,你一定可以成为更好的交谈者,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他“大吃一惊”的机会——即认识到他人最为精彩的地方。归结起来,这十条建议包括:

  专心致志,进入情境

  当我们与人交谈时,必须要真正进入情境,而不是在形式上放下你手中的手机、钥匙、笔记本等东西。因为我们只有真正进入到当时的交谈语境之中,让自己的状态放松下来,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对方所关切的问题以及他的基本态度。

  PS:情境对于我们做田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同样一个人,他在街道边对着来来往往的人跟你说的话,与他在家里跟你说的同样的话都会有所差别。因为你只要稍微注意他的神情,你会发现很多在公众场合的表达都是有所顾忌或者心有旁骛的;反正如果在家里一对一的交流,可能对方要放松很多。因此,如果我们决意要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开展访谈,就需要在建立访谈的时候专心致志的听他的讲述。你的用心倾听与呼应,是维护这份情境,保护言说者表达情绪的重要来源。

  不好为人师

  喜欢教授别人东西而非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当交谈对象提到一些我们也曾听说的故事或知识时,我们会习惯性的表达我们自己的观点,而忘了对方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一定要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在某一领域是专家。正如一位记者问霍金:你的智商是多少?霍金回答说:我不知道,老是拿智商来说事的人都是屌丝。所以不要老是想让别人来听取你的意见和想法,多听听别人怎么理解的。这个世界绝对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PS:好为人师是我们大家都会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每个人都有表达自身价值取向或处事方式的权力,也有对某件事情保留自身意见的权利。当我们总是喜欢凌驾于受访对象之上试图去说服他时,我们不仅破坏了交谈气氛,还会自己关上各种信息来源的渠道。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记得收起自己的小宇宙,看看别人世界里的五彩斑斓。

  使用开放式问题

  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以5W(when?Where?Who?How?Why?)为访问。但是在遇到很多复杂的情况和问题时,我们就必须警惕用封闭式的问题来跟人交谈。比如说你跟一个曾经遭遇过地震的人聊起当时的感觉,如果你直接问:当时你感到害怕吗?与谈人肯定回应“害怕”或者“不害怕”。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你已经设定了答案,得到的结果当然也是非常简单的。如果你换一种方式问: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感觉怎么样?让对方有空间停下来思考、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们是事情的亲历者,他们才能懂得当时的情境。

  PS:封闭式问题的不自觉使用是我们田野交流时常卡壳的重要原因。正如上文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对方说出是非对错意外的信息来。某种心理活动的呈现是通过对方来讲述而非我们设定的选项。所以,回头要好好看看自己的调查提纲,那些封闭式问题该删就删了吧,给对方留白。

  让谈话顺其自然

  相信大多数都会在交谈中开小差。要么我们老是关心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要么我们还在为某些不愉快的事情耿耿于怀而心不在焉。我们不能阻止与人交谈过程中闪现的各种问题,但是一定要记住,对方才是叙述的主体,一定要顺着他的交谈方向走,从他的交谈内容中寻找某件事情的脉络,让对方有聊下去的欲望,这样才能感受到真实的信息。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放在一边,看看他人怎么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他者的世界”2017-02-26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邓启耀 德费尔]巴西1938:列维-斯特劳斯与当地摄影师的不同视角
下一条: ·[潘年英] 击鼓说话——从一个奇特的“寻亲”案例看鼓与苗族的文化认同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高洁宜]由俗至礼:探析乡村移风易俗中的贺号习俗
·[戴安妮 吴言]Cosplay的身体创作与互动研究·[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
·[柏仙爱]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非遗文旅融合政策执行研究·[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8期活动预告(2023年3月19日下午14:30)·[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