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定宜庄]清末民初的“满洲”“旗族”和“满族”
  作者:定宜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07 | 点击数:8465
 

  摘要:满洲、满族和旗人、旗族等不同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含义,是我们进入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基础和门径,多年来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界运用这些名词时过于随意,从而引发混乱。本文旨在结合相关史料和历史背景,对这几个名词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引发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场革命对于满族的影响更为深远。清朝覆亡,八旗制度解体。旗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消失的结果,是“满族”作为一个族群的重构和再生,这个曲折、复杂和痛苦的过程贯穿了1911年至1949年的整个历史时期。

  对于这个如今被统称为“满族”的族群百年来所经历的这一关键阶段的研究,国内学界迄今为止却仍然鲜少问津。研究清史满族史者,更多关注的是满洲入关之前,至多延伸到清朝中期的阶段;研究近代史的学者也自有他们更关注的一些话题。近年来将这个问题特别提出来的,反而大多是国外(主要是美国)学者。由于在英文中的Manchu一词,包含了许多汉语词义:满洲、满洲人、满人、满族,以及旗人、旗籍人、旗族。而国内学界多年来并未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术语,涉及的却是某些至关重要的历史概念。因而,如我们使用过于随意,遂使什么是“满”这一问题变得复杂混乱,也往往成为产生歧义的焦点。故有必要予以辨析和澄清,这是本文写作的缘由。

  一、 清代的满洲与八旗“满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清代并无“满族”之称,只有满洲与八旗,二者既有重合,也并非同义。

  (一)何为“满洲”

  《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1635)十月庚寅条下:

  谕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这是一段凡习清史满族史者无人不知的一段话,但人们的注意力却多集中于“满洲”一词的出处和含义,相关解释凡十数种、数十种之多,但对于“满洲”所指究系什么,却鲜有人关注,以至于很多人将“满洲”看作是族名,而将“清”看作是国号。《满族简史》对此有如下一段叙述:

  1636年皇太极去汗号,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前一年,他并定族名为满洲,废除了诸申(女真)旧号。族名、国名的改称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一方面,统一后的女真各部需要有一个新的族名……另方面,多民族的辽东联合政权已不是“金”的国号所能概括。从此,“满洲”、“清”的名称正式沿用下来。

  这种将“满洲”作为“族号”的说法有着广泛的影响,也被后来的研究者深信不疑并且不断沿用。但事实上,皇太极此言甚明:“我国建号满洲”,满洲指的是国号,所谓“族号”则属子虚乌有。查满文原文:ereqijulesiyayaniyalma muse guruni da manju sere gebu be hvla(中文译作:此后所有人等称我国原有之名满洲),“gurun”,即满语的“国”之义。而“族”与“国”并非同义。这里产生的又一个问题是,如果“满洲”是国号,那么“清”又作何解释?事实上,清应该是朝廷的名字,就像唐、宋和明一样。皇太极也是在仿效明朝建立政权的时候,才改元崇德,并为自己取名“大清”的。

  “族”“民族”都是近代才出现的概念,满语的国(gurun)当然与今天的国也非同义。在清初,所谓的“族”,指的不是gurun,而是hala,即氏族。乾隆九年(1744)诸臣工奉高宗弘历之命编纂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下简称《通谱》)告竣,全书收录的1114个姓氏,即1114个hala,便是由官方钦定的“满洲”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满洲的主体和核心。从此,上至清朝皇帝,下至普通百姓,凡说“满洲”或者“满人”,指的就是爱新觉罗皇室以及这些被纳入《通谱》姓氏的人。这部官修《通谱》开篇即引皇帝谕旨:“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候朕览定刊刻,以垂永久。”从皇太极为其命名,到乾隆帝为其编纂族谱,这一系列的行为,凸现了满洲是由清朝皇帝一手缔造的官方性质。而《通谱》的修成,则是这个共同体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按照谕旨要求,《通谱》详细记录了这些姓氏“归顺”八旗的时间、情由、原籍何地等,这些归顺者,也便成为各个姓氏的始祖。这就意味着,凡属“满洲”,就都是加入了八旗之人,而没有加入八旗的女真部落,则不仅在《通谱》失载,就是在整个清朝的历史时期,也不见有任何踪影,谁也不知是否还有这样的部落存在了。

  如今一提“满洲”,往往将其与“八旗满洲”等同,其实是不对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哪种人被编入,哪种人被排除,有着明确的原则,兹从凡例中列举几条:

  一汉军、蒙古旗分内有满洲姓氏实系满洲者,应仍编入满洲姓中。……一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于满洲旗分内,历年久远者,注明伊等情由,附于满洲姓氏之后,其间有不能划一之处爰列条例于左。一八旗高丽隶满洲旗分年久且人数无多,虽无名位,亦行载入,惟阿哈高丽开入佐领、管领下者已经分晰,不便载入。

  史料说得很明确,满洲人即使散入了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中,也会将其析出并纳入《通谱》,而八旗满洲中的那些汉姓人,包括蒙古、高丽和各类尼堪(汉人),如果历年已经久远,准予附于满洲姓氏之后。满人未必都被纳入满洲八旗,而满洲八旗内也有因年深日久被接并附于旗内的蒙古、高丽和汉人,可知“满洲”和“八旗满洲”并不是可以完全等同的关系。“满洲”是清朝统治者的自称,他们对满洲的定义是很清楚的,即使在八旗之内,他们也奉行“首崇满洲”的原则,就是明显的例子。

  (二)只问旗民、不分满汉

  1583年,建州女真部酋长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诸部,随后在旧有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创建八旗制度,将所有归附人众纳入八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建立起后金政权,即清王朝的前身。他的后继者太宗皇太极又先后建立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从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一起共处于八旗制度之内,被统称为“旗人”。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八旗制度作为满洲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和工具的作用,终清之世未改。“八旗为我朝根本”之说,在清历朝皇帝的上谕中经常可见。作为中国历史上统治中原时间最长也最成功的少数民族,满洲统治者建立的八旗制度,最鲜明地体现出清朝不同于汉族历代王朝的统治特征。

  清代的八旗组织从来就不是一个血缘群体,也非一个族群。它的成员构成十分复杂,满洲只是它的核心部分,围绕这个核心的,有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有内务府包衣旗人(其中包括满洲佐领、蒙古佐领和旗鼓佐领,旗鼓即汉姓,以及其他人构成的佐领),在他们之外,有开户人、有各种庄园旗地上的庄头、壮丁,还有因不同原因被编入旗籍,成为旗人或旗下家奴的为数甚众的汉、朝鲜、俄罗斯、回、蒙、越南等各种人口。清廷对于这些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对待方式,但“首崇满洲”的原则始终未改。清中期以后,当八旗内出现生计危机时,为保证满洲的利益,清廷采取“出旗为民”等诸项措施,将驻防汉军人丁和开户人从八旗内清除出去,八旗人口因此项措施而开始稳定,旗与民之间的界限,也是从这时起才开始明确起来。而经过这样不断流动之后仍然留在八旗之内的各种人丁,其社会地位也逐步巩固,并逐渐缩小了与满洲人之间的差距。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抢救民间传统生活的“活化石”
下一条: ·[张放]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基于媒介人类学的分析视角
   相关链接
·[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于佳卉]“历史的截面”:尼山萨满故事成型年代考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郭崇林]老三星、新三星与原古神·[赵伟翔]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詹娜]口述历史与正史:言说历史的两种路径
·[陈华泽]满族春祭的新形态 ——以沈阳市静安村祭神祭天典礼为例·讣闻 | 富育光同志逝世
·第32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杨玉莹]满族蛤蟆儿子型故事研究·[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
·[庞晓梅]格列宾希科夫和他的满语、民族志与萨满教研究·[高荷红]“满族说部”概念之反思
·《满族民俗文化》丛书亮相 输出阿拉伯语版权·[韩雷 王铁军]精刀漫剪绘关东: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剪刻纸艺术
·[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