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召开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
——发言要点摘录
  作者: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摄影/图:林帝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2 | 点击数:1003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中午12点30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为推动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探讨专业学会如何在今后的履约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民俗学会于2016年12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召集本会从事时间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与来自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和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家们一道就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展开专题研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处副处长赵瑾、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应德先后在嘉宾致辞中对中国民俗学会参与二十四节气申报和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今后的保护工作和履约举措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里,我们仅就学会代表的发言摘要摘录如下。

  构筑多元行动方的保护机制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研究员在欢迎词中以“迎接新的驿程:构筑多元行动方的保护机制”为题,从如何担纲起中国民俗学会在项目保护中的角色和如何承担起共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两个方面,强调了二十四节气保护的群策群力问题。他说,多元行动方不仅涉及到申报材料述及的10个社区、两个群体和9位传承人,因为申报材料的编制皆以代表性来加以表述,而非穷举。而根据《公约》精神及其对保护的定义,政府部门(如文化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大众传媒(如今天到会的媒体代表),乃至社会各界(包括许许多多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区协会、专业机构、研究中心、中小学等等)都应当纳入多元行动方,其中基层社区、年轻人和儿童更是确保该遗产项目代际传承的重要力量。因此,这次会议不是简单的学术探讨,而是走向“保护”的又一次出发。按钟敬文先生的一部书名来说,“新的驿程”才刚刚开始。进而,他表示,中国民俗学会将根据文化部的部署和要求,从人力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上,考虑在学会的二级机构和专家学者之间组建保护二十四节气的共同行动工作组,同时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和河南省登封市、内乡县,湖南省安仁县、花垣县,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村、遂昌县、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贵州省石阡县,广西天等县等相关社区一道积极探索,共同努力,以利构筑多元化行动方协同增效的保护机制。

  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与意义

  与会学者一致强调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施爱东指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会让我们唤起许多已经日渐丢失的传统文化,比如年和岁的差别。这些重要的知识,早就已经在历史的传承中被模糊和淡化了,大家日渐混为一谈,混沌难分。这种知识的混沌状态,会让我们以为古人吃饱了饭没事干,生出这么多意义重复的字词,我们对于古人的许多误解,其实都是缘于我们遗失了理解的钥匙。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能让我们拣回不少类似的冷知识,这些冷知识未必是今天物质文明发展的必备武装,但是,理解它们,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祖先多一点敬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诗意、更加丰满。

  山东大学刘宗迪教授指出: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有意义的。它除了增进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之外,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青年一代对于以二十四为代表的中国农耕传统的了解和热爱,二十四节气中所体现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与时偕行、天人和谐的传统智慧也会因其与现代生态思想的呼应而更加深入人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在书面发言中谈到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与意义时指出,“冬至快到了,我们在冬至这样的大节气谈论二十四节气,特别有意味。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一套思维方式,比如阴阳五行的观念,主要用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流转。”二十四节气维系着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价值,“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在每个节气点,通过共同的仪式活动以及食物,带来一种共同的感受,凝聚大家的认同感。马来西亚为什么搞二十四节令鼓?因为他们意识到二十四节气作为华人族群的文化标志,所能带来的文化认同的精神价值。”

  在当代人的生活世界中理解二十四节气

  与会学者强调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生活中地位重要。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岁时研究,并撰写过《端午》等相关著作。他认为,二十四节气申遗非常有意义,因为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历法的阳历的部分。它的功能不是用来记日的,而是中国人顺应自然方式的根本框架。中国古人强调顺应自然,人的行为与自然变化相一致。因此二十四节气规定了中国人四时的行为标准,至今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中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山东大学王加华教授是《二十四节气——光阴的习俗与故事》的作者,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的民众日常生活中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四节气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应用与指导价值,即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指针作用,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础、最重要的功能。二十四节气也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指导农业生产进程的基本指针,而基于农业生产在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农事节律也即农事进程又决定着民众社会生活的节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指导性时间节点,传统的月令类农书就是这种时间节点作用的最重要体现。二十四节气在民众社会生活中还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如变身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产生了诸多有特色的饮食习俗等,与民众的娱乐、饮食、仪式活动、身体养生等紧密相关,深深融入了人们生活之中。实用性与节点性、事件化与生活化,可以说是理解二十四节气特点的关键。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彭牧在发言中指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基于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而形成的时间知识和实践的体系,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生命观。节气不仅仅是人对于自然宇宙的观察与体认的结果,更是人作为自然与文化共同的产物,在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对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包括人类历史上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时间观念与经验,其目标在于增强遗产的活力与持久的存续力。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在早已实行公历时间的中国,除了那些与农事生产直接相关的民众,这样一套时间经验和实践体系意义何在?二十四节气是否只是日历上公历日期的附注?基于同样的宇宙、自然和生命观,中医关于二十四节气与生命节律和养生的理论表明了个人身体经验和宇宙自然节律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二十四节气体现出在标准化的世界时间中,民众身体所保持的不同的时间节律与时间经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
下一条: ·朝戈金:构筑多元行动方的保护机制
   相关链接
·[王晓鸣]关于二十四节气传承传播情况的思考·四时花开 ——“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展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关于征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研究课题”选题的通知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在京成立·[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张婉婷 刘芳芳]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传播的创新方式研究·[童方云]《二十四节气菜·宴》在常州的呈现
·关于召开二十四节气国际学术研讨会(网络视频会议)的通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专题║ 二十四节气——历史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与古代科学精神·[郑艳]春秋代序 日月不淹
·[张勃]顺天应时: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精神·[梁珊珊 祝鹏程]从田园到城镇:二十四节气之于当代的意义
·[杨秀]人间四月天之立夏·[龙晓添]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袁瑾]二十四节气:天人共生的中华时令智慧·[邵凤丽]天时与人伦的融通:二十四节气中的祖先祭祀礼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