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6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6年会专区

[李言统]传统与发明
——以大通鹞子沟花儿会为例
  作者:李言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5 | 点击数:2530
 

 

 
传统与发明
——以大通鹞子沟花儿会为例
李言统
(青海师范大学)
自从中国民歌花儿和花儿会相继进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花儿会以它显赫的声名,逐渐成为地方文化建构和品牌打造的的主要聚焦对象之一。当地地方政府、文化媒体和知识团体以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识到这一非遗背后潜在的巨大动力后,不断介入到花儿文化的发现当中,尽己所能地发挥着文化的重构作用。这一文化传统也因不断发现、发明、诠释并注入新的内容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而作为这一文化主体的民众,在不知不觉中,顺应了这一文化潮流,导致发明的文化成为一种传统而不断渗入人心。笔者通过对青海大通鹞子沟花儿会的调查发现,在不断强调“非遗”本真特性的当下,地方文化不断获得重构后被冠之以显赫文化头衔的背后,花儿会这一颇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性知识是如何被发明创造出来的,而且在地方文化格局中处于主要位置的文化如何隐匿或退居到次要位置的这样一种过程。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
下一条: ·[李扬]走向田野:本科民俗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设计
   相关链接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
·[文忠祥]花儿会产生动因机制新论·[戚晓萍]松鸣岩花儿会的代际传承调查研究
·[白晓霞]性别社会学视野中“花儿会”活动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思考·莲花山“花儿会”:朝山者的诗与歌
·[明江]如何让“花儿”开得更长久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