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林继富]推进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19 | 点击数:2953
 

       中国民间叙事文学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民间叙事文学没有足够重视,即使有一些民间叙事文学研究成果,也只关心汉族古籍中记录的民间叙事文学,对其他民族民间叙事文学的关注较少。五四运动以后,西方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进入中国,对于建立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有些许帮助。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由国家层面主持的大规模“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工作,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材料基础;1997年《中华文学通史》一书提出“中华文学”的理论命题,与随后出版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成果共同揭示了中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本土化的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尚待进一步构建。

  各民族优秀的民间叙事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各民族民间叙事文学经典类型是传统中华文学经典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学经典宝库,而且具有促进民族文化集体认同的意义。每个民族创造的民间叙事文学既是该民族的,也是各民族共同拥有、共同分享的。各民族民间叙事文化之间相互平等、相互交融、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因此,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应建立在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实践的基础上。这种实践基于以下三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交融互动、共同发展的历史。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多民族之间的民间叙事文学交流研究,理清中国跨族际民间叙事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研究,建设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就显得清晰而具体。

  以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观为核心,以多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为支撑,建立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整体架构。我国不同民族的民间叙事文学之间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关系和文化联系,不同民族之间缔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使不同民族的民间叙事文学形成统一体。如西南地区彝、白、哈尼、纳西等民族,在历史上的滇国、南诏、大理等时期,都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藏族与纳西、独龙、门巴、珞巴等民族之间,藏族与汉族之间,傣族与布朗、基诺等民族之间都存在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中华大地上的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思想文化联结为一个整体,民间叙事文学因为历史和生活的关系联结为一个整体。因此,以“多元一体”族际关系为基石建设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的话语体系就显得特别重要。

  建立民间叙事文学与书面文学并重的民间叙事文学观念。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等民族有发达的书面文学传统和口头性质的民间叙事文学传统,这些民族展现出民间叙事文学与书面文学并存共生的精彩。所以,对以不同记录方式传承的民间叙事文学,以及对书面传统与口头传统交互关系中的民间叙事文学的科学分析,成为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梳理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发展脉络,建立以民间叙事文学发展线性时间为主导,结合中国各民族民间叙事文学多元发展历史,形成多民族国家民间叙事文学发展的时间结构。充分利用20世纪80年代采集中国各民族以民间故事为中心的民间叙事传统,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出发,着力研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民间叙事交流的路径,探索中国各民族民间叙事交流规律以及民间叙事之于中国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意义,总结中国各民族民间叙事结构及其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包含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观念,将是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立国家整体观念的需要。

  加强对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叙事文学之间、不同少数民族民间叙事文学之间复杂关系的历史性考察和理论总结。并以此揭示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中提炼中国多民族民间叙事文学发展传承、传播与影响的范式以及以民间故事为中心的中国各民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基本倾向,阐析各民族民众生活往来、文化接触与民间叙事共同体形成的路径选择。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刘垚 沈东]回顾与反思: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述评
下一条: ·[王蕾]传承与开发:台湾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
   相关链接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刘亚虎]中国“姓”“种”“精”“魂”话语体系与族源神话
·第十七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亚洲灰姑娘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撒拉族民间叙事文学的母题及口承性特点探微
·[李向振]新时代实践民俗学理论与本土话语体系构建·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会议║ “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议程·“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邀请函
·[漆凌云]他山之石与本土之根:故事类型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朝戈金]“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
·“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打造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日韩三国学者会聚临安共同探讨民间叙事文学保护
·中日韩学者相聚临安 探讨民间叙事文学保护·[万建中]禁忌民俗的式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