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记录的不仅是一招一式
  作者:赵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1 | 点击数:1758
 

  由于非遗项目的类别与特点不同,传承人的身体状况、表达能力、家庭环境也有差异,使得我们在做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思考。现以对撂石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的记录工作为例。

  撂石锁是一种古老的武术项目,其花样动作有很多通俗形象的名称,像黑狗钻裆、片马腰穿等。沈少三的技艺特点之一是双人套花,也就是两个人在连续做几个花样动作之后再互传石锁。

  为了拍好一条看似简单的两分钟的教学片段,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跟沈少三沟通,如何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撂石锁20多个动作套路讲清楚,并且同时对几位徒弟的动作指导到位。我们详细地了解、记录了这些动作的要点,并根据不同的特点对20多个动作进行归类。我们和传承人一起把一个个动作的名称、要点、规范等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我们发现对传承人而言这也是他第一次这么系统地理清自己的技艺。

  在拍摄现场,如何将传承人对动作要点的讲述与学生的实际呈现结合起来也是沟通的重点。拍摄之前我们确定的方案是:每一个动作要点,沈老师都先自己讲一遍,再让学生做一遍,沈老师最后做点评,但实际拍摄时发现,沈老师有的动作没有讲评清楚,而有的动作又讲得过于详尽,所以在拍摄时我们要随时停下来进行沟通。幸运的是,我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使得我们最后成功拍摄了长约10个小时的传承教学片素材。

  沈少三的技艺特点被打上了他家庭和年代的烙印,我们通过他去感受那个年代,也通过对那个年代的了解,用影像更准确地把握沈少三这个人物的风格特点。我们在口述采访的问题设计里会重点关注沈少三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命运选择,会去采访沈少三的家人和老朋友,会通过采访专家来理解武术的传承绝不仅仅是一招一式。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陈沛菊说,很多练武术的老人为了生存都有卖艺的经历,但即便是卖艺,他们也讲道义和德行,不会丧失对武术精神的追求。在拍摄沈少三的过程中,我们感同身受,对这些从事这一行当的老人、对武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为河南抢救性记录执行团队编导)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抢救性记录工程就是和时间赛跑
下一条: ·推动抢救性记录工程向纵深发展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