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实施抢救性记录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邱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11 | 点击数:5513
 

  实施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对传承人精神层面的挖掘和技艺的整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落实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应兼顾技术与技艺。技艺是非物质的,以人为载体,因个体间技能、技巧的差异而有所差别。而技术是物质的,是一种标准化的知识,体现为一种工艺流程、客观性知识。“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实际上手工艺的劳动,大部分的知识还是属于停留在老艺人的经验里、头脑中的,这些知识有的可以说出来,有的是有口说不出。即使是同一个传承人,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态和心境下,其能力、技艺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抢救性记录工程实际上是把经验型知识转化为客观知识,这个转化过程是很难的,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数据化,用客观的语言和技术语言来表达,而有一些东西是没法转化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者需要认识和了解这些规律。

  其次,要兼顾传统与创新。每一个个体的技艺本身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根基,很多内容是古人怎么做现在仍然怎么做,这叫传统。然而,在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中,手工艺处于传统和创新并举的状况下,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能够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在挖掘传承人技艺的时候,要关注他手上的技艺哪些来源于传统,哪些是某一个阶段形成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哪些独特性的创造。应该把他放在以历史为纵坐标、以同时代业界同行的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轴里,去考量这个人在时空环境中的确切位置。

  最后,是兼顾技艺与精神。技艺一定是关联精神的。技艺水平再高,没有好的精神来支撑,即使做出作品也一定是走样的。很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背后的确有非常好的工匠精神在支撑,这些精神正是传统文化优秀的价值所在。首先,它是老艺人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其次,它是对高超职业技能起码的尊重,是一种自觉的追求;此外,它是一种对待消费者的诚信;最后,它是一种职业忠诚和信念,从中能够找到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以上为专家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9月9日第8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苏锐]非遗传承要警惕“政策依赖症”
下一条: ·抢救性记录既是为当下更是为将来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非遗传承人冉艺飞:传承古技艺助力脱贫攻坚·[孙正国 熊浚]乡贤文化视角下非遗传承人的多维谱系论
·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非遗传承人赵树宪:当下是非遗最好的发展时期·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