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建文:开拓当代民间文学学术研究新境界
——在“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咨询暨《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陈建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2 | 点击数:2039
 


  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割不断的联系。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大乱走向大治的世纪,也是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国流派”诞生、成长、逐步走向成熟的世纪,在这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里,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和学术研究也留下了书写不尽的精彩。回顾百年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虽然有许多专家学者不断进行搜集和整理,取得了标志性的进展,但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刘锡诚先生在步入古稀之年之际,积其四十余年民间文艺工作的所得,以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高深的学术见解着手编写了这样一部拓荒性的学术巨著,在中国民协、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历尽寒暑、笔耕不辍,反复求证、精益求精,终于完成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实在可喜可贺。在当代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历史时期,认真梳理和总结这个刚刚过去的民间文学百年学术史,对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对“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探源工程,都大有裨益。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一部站在20世纪末期的学术制高点上,回望两千多年来中国民间文学整体样貌和学术品质的巨著,与中国民协“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有着深层的精神契合。可以说,这部书是我们开展“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的首部成果。它从学术史入手探寻民间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既可以总结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的经验教训,鉴往知今,开创未来,又可以帮助我们在“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作中获得创新的见解和突破的灵感。

  中国民间文学从20世纪开始,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经过几代学者前赴后继的拓荒,如今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若干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中国民协作为中国民间文艺界的学术研究团体,历来有重视学术研究的传统,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民间文化学者,收获了不少可以彪炳史册的学术成果。他们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可靠保障,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刘锡诚先生曾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了多年的工作,为推动民间文艺的学术研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作为中国文联的资深专家,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坚持学术修炼和理论研究。完成这样一部时间跨度大、资料翔实、涉及面广,涵盖多种学说、题材、体裁的著作,在没有助手的情况下,实属不易,不仅学术成果可嘉,精神境界更为可敬。他这种勤勉、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也为文联事业的后来人做出了榜样。

  自1936年钟敬文先生发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首次提出“民间文艺学”的概念以来,建构起成熟的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成为民间文艺界的理想,也成为很多民间文化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刘锡诚先生以《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一书,为民间文艺学科历年的学术发展做了梳理和总结,必将对中国民间文艺的学科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民间文艺源于生活,寓于社会,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我们对民间文艺的学术探究也是无止境的。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规划的时代背景下,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一带一路”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尚未开掘的富藏;百年的民间文学学术之路,漫漫其修远,有着无限宽广的研究空间,我希望民间文艺界的朋友们沿着“一带一路”的脉络探源,不断开拓出当代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陈建文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6年03月23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范晶晶]印度教神话的魅力
下一条: ·[吕微]从类型学、形态学到体裁学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
·[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胡南]回到人的立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