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
——中美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走进哈尔滨市南岗区
  作者: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摄影/图:田瑷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6 | 点击数:3941
 

   2016年5月27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中美民族民间文化交流走进哈尔滨市南岗区”演出交流活动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化馆举行,来自美国的原住民艺术家和黑龙江省同江市伊玛堪艺术团的赫哲族艺术家同台进行了精彩的演出。

  同江市伊玛堪艺术团的演员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伊玛堪传承人齐艳华、尤迪等人,他们既是伊玛堪艺术团成员,又是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教师及学员。24日他们刚刚为前去当地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伊玛堪教学,26日便乘坐8小时客车风尘仆仆赶到哈尔滨参加此次中美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首先赫哲族艺术家们表演了《冬钓》、伊玛堪《木竹林莫日根》片段、伊玛堪小唱《萨满神歌》、伊玛堪《莫日根玛法》和萨满舞等富有民族传统和传奇色彩的节目,不时博得观众们的热烈喝彩,也引起美国原住民艺术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情不自禁地上台与赫哲族艺术家即兴合作表演。

  赫哲族冬钓

赫哲族伊玛堪(木竹林莫日根片段)

  赫哲族伊玛堪小唱

 赫哲族萨满舞

  之后,由来自美国不同本土部落组成的演艺团的三位美国原住民艺术家带来了正宗的传统表演《藤圈舞》、《骗子渡鸦》、长笛演奏等描写原住民生活的节目,并不时地与观众展开互动,现场高潮迭起,观众们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践行了该艺术团一直以来致力于提高“我们是一体无间的人类”的宗旨意识。

  美国原住民艺术家表演的藤圈舞

  此次来华演出的三位美国原住民艺术家,最为年长的Kevin Locke今年63岁,以长笛吹奏者、舞蹈者和故事讲述者而闻名世界,他从3岁始跟外公学习艺术,迄今足迹遍布世界93个国家。 48岁的Doug Good Feather师从叔叔Kevin Locke,兼具歌王、舞者和鼓手的身份。Gene Tagaban被称为“一只疯狂的渡鸦”,他通过讲故事传授知识、娱乐观众,帮助人们治疗创伤。他的表演传承来自切罗基族、特里吉特族,是生活在阿拉斯加州的原住民艺术家。

  美国原住民艺术家与社区民众活动

  此次美国艺术家来我省演出交流,是黑龙江省文化厅与美国西部文化艺术中心进行民族民间艺术交流系列活动之一。黑龙江人的热情、善良和哈尔滨城市的美丽、文明为美国艺术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赫哲族艺术家们的同台演出,更让美国原住民艺术家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赫哲族原生态文化与美国原住民传统文化的极其相似感到震撼,同时也对我国赫哲族艺术家的精彩表演赞叹不已。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王逍]畲族民族性格刍议
下一条: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