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侯仰军]乡愁
  作者:侯仰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4-03 | 点击数:2934
 


   回乡祭祖,平添了无处安处的乡愁。汉石桥村的变迁,是许多中国村落的缩影。它让我们欣喜,也让我们不安。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来临之际,我回到了久别的祖居地——汉石桥村,为老祖宗扫墓。说是祖居地,是因为这里是我祖父的故乡,是我的祖籍所在地;说是久别,是因为距上次来这里,又有四五年了。

  汉石桥是鲁西南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因村口有一座据说是汉代的石桥而得名。当年这里河流众多,清水绕村,是一派安逸、祥和、美丽的水乡景象。虽然地少人多,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富裕,但人们朴实善良。每年清明节,村民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为父母、先人扫墓。人们总是先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垃圾,为扫墓准备一个干净的环境,也表示对祖先的敬重;接着为坟墓添土。在他们心里,坟墓就是祖先的家,添土就是为祖先修缮经历了一年风吹雨淋的家,也防备即将到来的雨水,让祖先有个坚实的居所。接下来,就要擦拭墓碑,摆放祭品,上香烧纸,规规矩矩地磕头祭拜。之后大家还会静静地待一会,大人给孩子们讲一些老辈的故事。

  这次回汉石桥扫墓,我通知了本家三个侄子一同前往。虽说他们在辈分上是侄子,但年龄都已不小,两个六十多岁,一个也快五十岁了。我家林地位于距村边不太远的一片高地之上,原来四面有水环绕,水外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清明时节,小麦泛绿,油菜放黄,生机盎然,不由人心旷神怡。然而这几年,工业化也化到了汉石桥,一个大型化工厂在村庄不远处拔地而起。如今站在林地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化工厂冒出的浓浓白烟,以及被它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农田。当年四季不断流淌的河水不见了,只剩下一段十几米的“河道”容纳着一片污水。侄子们说,化工厂不但排放浓烟,产生的污水都被打到地下去了,现在老百姓连地下水都不敢喝了。林地里的累累墓冢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块建于民国初年的墓碑。据说前几年政府要求家家平坟,各家的祖坟都被平掉了。

  没有祖坟可供整理、添土,我就带着三个侄子到墓碑前,给老祖宗烧了一些纸、上了一瓶酒。也许是时代变了,也许是麦田里刚浇了水,三个侄子没人说要给祖宗磕头,我说,咱们给老祖宗鞠三个躬吧,便带着他们举行了鞠躬仪式,而后又一起聊了聊家族的历史和老祖宗的种种艰难。

  站在墓碑前面,不由人唏嘘感叹。既感叹人事沧桑,又感叹社会变迁。这些年,人们的生活的确有了非常大的改善,衣食住行的条件都远远好于过去。村里原来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又宽又直的柏油路,偏远的村庄,俨然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中心;村庄的旁边,按照政府的统一规划,也已建起排排楼房,汉石桥正在搞新农村建设,很快村民就要搬迁到楼房里去住了。然而,我也明显感受到了汉石桥的危机。由于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村庄周围四季长清的河水不见了,干涸的河道里堆满了垃圾,美丽的水乡景象荡然无存。而村里也难得见人,显得萧条寥落。间或遇到几个,不是老人就是孩子。青壮年要么搬到县城去了,要么外出打工了。侄子说,我们这么大的侯姓,现在在村里生活的,只有几个远房的本家了。同样令人忧心的是,那座我们引以为自豪、承载着村庄历史的汉石桥——当年的两碑三孔桥也已今非昔比,两块石碑早已没有踪影,三孔桥也变成了两孔桥,另一孔已被垃圾掩埋。待村庄搬迁后,估计石桥也难留住了。而清明节,也已缺少了可以承载游子思念感恩之情的物象和仪式。回乡祭祖,平添了无处安处的乡愁。

  我的乡愁,不再仅仅是对故乡的眷恋,更多是对乡村发展的忧虑和思考。汉石桥村的变迁,是许多中国村落的缩影。它让我们欣喜,也让我们不安。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可生态环境的恶化、村落文脉的断裂,又让我们失去了归属感、认同感甚至安全感。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实现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是否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2016-04-03 05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楠]书籍推介——《村庄里的闲话》
下一条: ·[桐本东太]福田氏《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简介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