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2016 年第2期
总第41期 出版日期:3月20日
目 录
论多工序性民间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例 |
汤夺先 |
1 |
电子传媒视野下温州鼓词的传承特征与困境 |
包媛媛 |
9 |
传播学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研究 |
权玺 |
15 |
丁村媒介景观的意义生产方式探析 |
阮艳萍 王雯 |
23 |
|
|
|
文化遗产保护在上海新城镇建设中的意义 |
毕旭玲 |
30 |
文化遗产的再生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的市民参与 |
阮云星 |
36 |
|
|
|
“发冢”考 |
顾春军 |
46 |
古琴与修行
——以宋代白玉蟾的诗文为例 |
陈进国 |
55 |
乾隆年间紫光阁功臣像研究 |
王 隽 |
68 |
民间信仰宫庙的当代发展探究
——以泉州通淮关岳庙为例 |
肖健美 |
77 |
当代新诗如何传承歌谣传统 |
蒋明智 |
83 |
|
|
|
元杂剧的“预叙”结构与宿命意识
——对四种元杂剧叙事结构的分析 |
程 芸 刘瑞芳 |
88 |
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看“戏文”、 “南戏”与“传奇”的关系 |
张文恒 |
95 |
|
|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录· |
守土有责 艺无止境
——广东汉剧国家级传承人梁素珍访谈录 |
梁素珍口述 陈燕芳采访整理 |
105 |
|
|
|
上海西郊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基于经济民俗学认同性经济的理论探究 |
李 柯 |
114 |
身份建构与乡愁记忆:上海西郊农民画研究 |
刘慧 亓明曼 |
119 |
|
|
|
关于东莞方言的调查和建档工作 |
姚琼姿 庄初升 |
126 |
《客话读本》系列教材与巴色会客话文献的地域差别 |
石佩璇 |
133 |
|
|
|
·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战略· |
朱载堉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 |
魏崇周 |
139 |
非遗视角下闽台节事旅游开发研究 |
詹芬萍 骆文伟 龚华荣 |
146 |
|
|
|
英文摘要 |
|
157 |
稿约 |
|
封三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