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
  作者:徐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10 | 点击数:14615
 

  摘 要:本文论述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古史及学术传承之间的关系,试图纠正学术史研究中的某些长期以来存在的错误观念。指出应当区分普通的"口传"与特指的"口传时代"或"瞽史口传时代"这样的概念;指出西周以前、西周到春秋时代、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秦汉以后等各个历史时期,口传在学术传承上有不同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口传;口传时代;瞽史;学术史

  作者简介:徐刚,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古文字学、训诂学、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


  一、口头传说

  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都是依靠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而且在长期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篇幅巨大的史诗。最著名的有古代两河流域 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古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等。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长篇史诗,例如藏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早期汉民族是否也存在过一个口头流传的史诗的传统,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迄今并没有证据表明早期中国有长篇史诗。不过,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汉民族也必然 存在过依赖口头传说流传的历史,这一点,似乎也不用怀疑,这些口头传说今天还散见于各种 先秦古籍。尧舜禹时代的历史,至今还只能说是处在传说时代。

  传说黄帝有两个著名的史官,一个叫仓颉,一个叫沮诵。仓颉传说是文字的发明者,见于《世本•作》篇〔《周礼•外史》疏引[1]〕、《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等篇。沮诵的名声不如仓颉大,见于《世本》、应劭《风俗通》等书。[2]另外,《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话可能与沮诵的名字相关: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女偊)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这里的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讴、玄冥、参廖、疑始,都是极具寓言特色的人名,显然是庄子的杜撰。成玄英疏:“副,副贰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谓文字为副贰也。夫鱼必因筌而得,理亦因教而明,故闻之翰墨,以明先因文字得解故也。临本谓之副墨,背文谓之洛诵。初既依文生解,所以执持披读,次则渐悟其理,是故罗洛诵之。且教从理生,故称为子;而诵因教起,名之曰孙也。”[3]成玄英将副墨跟文字联系起来,将洛诵跟诵读联系起来,无疑是正确的;但他认为副墨先于洛诵,显然跟庄子的意思相背。从副墨到疑始,越来越古老,显然洛诵比副墨更原始。王先谦《庄子集解》云:“成云罗洛诵之,案谓连络诵之,犹言反复读之也。洛、络同音借字。对古先读书者言,故曰洛诵之孙。古书先口授而后著之竹帛,故云然。”[4]他从“古书先口授而后著之竹帛”的角度来讲“诵”,应该是非常正确的。内藤湖南说,“诵”在古代是“讲述、传授往事”的意思,例如 《国语‘楚语》“朦不失诵”的诵,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副墨”是记录的意思,洛诵说的是口传之事。由于“诵”是口传的意思,所以黄帝时有关沮诵之史官的传说,与其认为是有关文字记 录的史官,不如说是一种口传的史官。[5]

  内藤的说法无疑非常符合早期历史的情况,“沮诵”作为史官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口头传说时代的反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陈泳超]状元杀和尚:一个陌生故事的四次演述
下一条: ·[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现代中国的大众舞蹈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
·[高志明]寻访德昂族口传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朱凌飞 胡为佳]从“文本”到“本文”的田野阐释
·[徐俊六]景颇族口传史诗“目瑙斋瓦”吟唱初探·[王倩]作为图像的神话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李恒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存续与传承
·[刘跃进]走进上古神话历史·[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
·[郭建勋]口传、记忆与书写:对民间信仰流变过程的又一解释·[杰克·古迪]口传、书写和文化社会
·[朝戈金]“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蒙古族音乐口传性研究获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
·为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编纂“数字大典”·“《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综述
·[黄晓娟]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高苹]曲艺传承不能单靠拜师收徒、口传心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