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探索民俗学方法论的实践范式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作者:记者 孙妙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26 | 点击数:3267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孙妙凝)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世界各个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正迅速消亡,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引起了学界的热切关注。近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吕微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石玉钢和国家民委研究室科研处处长张世保宣读了批准协会成立的相关文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崴涞大学东亚系主任张举文、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参加了会议讨论。

  何为民间文化?在吕微看来,民间文化是指理论世界之外的生活世界,即每一个有理性的人,依据其普通理性的普遍原则而自由地实践的日常文化。他认为,目前民间文化的研究遇到一些困境,专业委员会成立后首要的工作是对于民俗学实践范式的方法论的探索,希望能将民俗学建设成为实践目的论和实践方法论相统一的实践科学。

  本次会议通过展示过渡礼仪这一经典概念的理论使用和实践使用的不同方式,以检验实践科学的实践目的论与实践方法论相结合的可能性。吕微认为,学科的经典概念,一般是描述性的理论概念,只适合于描述经验现象的自然因果性;而不是建构性的实践概念,因而不适合于建构实践现象的道德目的性。因此,经典概念的当代阐释,应尝试理论概念的建构性使用或实践使用。近年,学界提出了“实践民俗学”的研究纲领,以修正经典的理论民俗学,即单纯经验论、实证论、认识论的民俗学。实践民俗学与理论民俗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仅仅描述实践现象,不考虑普遍性价值原则的建构;而实践民俗学是从建构性的普遍价值原则出发,认识实践现象。他认为,只有从建构性的普遍价值原则出发研究民俗的实践现象,民俗学才可能有助于重建公共生活的公正与正义。

  “过渡礼仪”模式是民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由法国民俗学家阿诺德?凡?哲乃普提出,成为人类学和其他学科研究仪式的一个经典性概念,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指出,从物理空间到社会空间、从个人生命到社会生活,过渡礼仪是普遍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并不因为民族、时代而失其基本功能。对于这个关涉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的概念,它既是客观的人类现象,也是人的不约而同的发明,尽管它在具体的划分与表现形式上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过渡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项伟大发明。

  在本次会议上,学者就过渡礼仪这一经典理论的扩延及分析方法作出了反思,并就这一理论如何与中国的本土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张举文认为,过渡礼仪模式更具普适性,不但适用于对“仪式”性行为的考察,也适用于对“非仪式”,即“日常”行为的理解。可以将“过渡仪式”的模式用于“日常生活”的过渡行为研究。那么,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分析日常行为呢?在张举文看来,仪式和仪式化行为需要通过最小行为单元作为方法来解析其核心意义。这种最小行为单元突出的是在特定仪式或仪式化进程中构成特定意义的行为。

  周星也倾向于把过渡礼仪作扩大化解释,在他看来,仪式不是区别于日常,而是在日常的脉络之中。仪式可以是被动地应付,在量变的积累达成“危机” (契机)之际,用来“过渡”至新的日常。仪式也可以是主动的,用来推动日常、催熟人生、化解危局或维持均衡。仪式是日常的实践,仪式“搬运”日常生活。日常因为仪式而进入新的日常。仪式之后的日常不同于此前的日常,仪式改变日常。

  过渡礼仪不应只被局限于人生通过仪式,所有的仪式都有方向性、目的性,也因此,所有仪式均有“过渡性”。

  此外,与会学者还结合中国的成人礼、拜师礼、婚礼等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实践,就过渡仪式理论的运用及创新展开了讨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5年12月25日 11: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下一条: ·【讣告】贾芝同志逝世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插花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会:就二级机构予以撤销或警告的通告
·海南省民俗学会专家委员会成立·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落户江苏常州
·[邓庆平]贺登崧神父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以“过渡礼仪”为关键词·2013年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保护专业委员会工作简况
·[熊黎明]《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所属专业委员会重新登记审核通过名单
·以田野经验书写学术史: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南昌举行中国“茶文化”论坛
·当代中国茶馆发展高峰论坛17日开幕·中美茶艺文化交流会在美国哥伦布举行
·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与国际节庆协会(IFE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疆民间文化研究专题培训即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工作大事记(1994-2005)·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召开·绿茶产业如何发展 本月18日在昌论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