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清刻本蒙古文《格斯尔汗传》
  作者:宝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25 | 点击数:5983
 


 
  《格斯尔汗传》是蒙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著名史诗,它与《蒙古秘史》、《江格尔》一同成为蒙古族古典文学三大高峰。《格斯尔汗传》流传范围甚广,不仅包括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蒙古族聚居区,而且还流传在蒙古语族的达斡尔族、裕固族、保安族、土族等民族人民中间,并通过蒙古族流传到了突厥语的图瓦人中间。在起源上,这部史诗同藏族的《格萨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界一般认为蒙古族的《格斯尔》和藏族的《格萨尔》是同源异流之作。在流传方式上分口传方式和书面方式两种,且其口传方式在先,书面方式在后。但是《格斯尔汗传》作为蒙古族英雄史诗为世人所瞩目,首先是从书面《格斯尔汗传》开始的。

  蒙古族民间以口头方式流传着一些《格斯尔》史诗篇章,在这些口头篇章的基础上产生了最早的一批记录该史诗故事的蒙古文记录本,并在民间以相互抄录的方式流传。清康熙年间,在北京召集蒙古各地学者、佛教高僧以蒙古文大规模翻译出版佛教文献时,一同出版了《格斯尔汗传》的一种手抄本。这便是北京木刻本《格斯尔汗传》。

  北京木刻本《格斯尔汗传》一经出版,在蒙古族地区迅速传播开来。传播到当时的内蒙古、喀尔喀各部,居住在阿尔泰山周围和天山一带的卫拉特人以及远到欧洲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人那里,甚至还传到了唐努乌梁海的图瓦人中间。同时还从书面转为口头传播。各地蒙古族聚居区搜集的口传《格斯尔》各部篇章之故事情节都与北京木刻本《格斯尔》基本一致。如,巴林《格斯尔》、新疆卫拉特《格斯尔》等,但也有布里亚特《格斯尔》等例外。

  北京木刻本《格斯尔汗传》七章,第一章叙述腾格里天神的儿子降生下凡,铲除各种各样危害人间的鬼怪和蟒古思,与超同为代表的社会黑恶势力作斗争,屡屡取得胜利,在与众多婚姻竞争者的较量中最后胜出,迎娶美丽的妻子茹格穆高娃,十方圣主格斯尔汗英名远扬的故事。第二章叙述格斯尔消灭危害人类的北方恶魔黑斑虎蟒古思的故事。第三章叙述格斯尔到汉地固玛汗的宫廷,用计谋让固玛汗埋葬死去的皇后,破掉固玛汗各种各样的刑坑,最终娶固玛汗的女儿为妻的故事。第四章叙述格斯尔消灭有十二个头的蟒古思,夺回爱妻图门吉日嘎朗的故事。第五章叙述格斯尔征服锡莱高勒三汗,夺回被他们抢走的妻子茹格穆高娃的故事。第六章叙述蟒古思喇嘛与茹格穆高娃勾结,把格斯尔变成毛驴,格斯尔的阿珠莫尔根哈敦消灭敌人拯救格斯尔的故事。第七章叙述母亲逝世后格斯尔到地狱的阎罗王处,把母亲的灵魂从地狱救出的故事。

  此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北京木刻本,梵夹装,书名页背有朱印佛像,是目前所发现最早的《格斯尔汗传》版本。该书对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文献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曾被译成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出版。此书今藏中国民族图书馆。

  ──中国民族图书馆研究馆员 宝音(蒙古族)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6月11日 第 08 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族题材纪实影像的非遗价值
下一条: ·年画中的猴文化
   相关链接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范宗朔]试析菲律宾苏洛德人史诗《西尼拉乌德》中的英雄人物特征·[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范宗朔]亚美尼亚史诗《萨逊的大卫》的经典化和多元文化因素·[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我国三大史诗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瑞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民间文学的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