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山东《非遗条例》开始实施
  作者:记者 苏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2-17 | 点击数:2244
 

  12月1日起,酝酿近两年时间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简称《非遗条例》)正式施行。从2014年1月《非遗条例》立法小组成立,到形成《非遗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再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等,各方把关《非遗条例》时均强调“因地制宜”的重要性。《非遗条例》的山东特色究竟有哪些?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对几个特色亮点进行了梳理归纳。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月”

  《非遗条例》第七条规定,“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集中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活动。”

  山东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姜慧解释,这是具有山东特色的独创性内容。

  非遗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保护非遗需要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国家虽然设立“文化遗产日”,但“文化遗产日”活动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内容。“文化遗产日”设在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各类传统民俗活动较少,这期间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很难发挥非遗密切联系群众生活的优势。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二,传统节庆活动达到高潮,这是非遗集中亮相的最佳时机,在该时段集中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有利于群众广泛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鼓励生产性保护

  《非遗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传承人,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姜慧表示,非遗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

  《非遗条例》鼓励生产性保护,符合非遗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推动非遗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非遗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支持教育机构参与

  《非遗条例》第三十二条指出,“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立教学和研究基地,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培养、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和科学研究工作。”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各级、各类学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专长和优势,开展非遗教育和传播。非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传承传播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非遗条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遗学校,培养、培训非遗人才,开展非遗传承、传播和科学研究工作。

  据统计,目前山东共有417所中小学将非遗纳入教学内容,并作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

  明确生态保护区设立条件

  《非遗条例》第三十三条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在传统文化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设立本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

  李国琳介绍,本条明确了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条件和目的,规定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她指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有多种模式,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最主要的模式。

  第三十三条同时强调,“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

  有专家指出,就全国非遗保护现状而言,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一些地方文化自觉意识不强,没有将非遗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所需经费尚未全部列入市、县财政预算,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尚需完善;非遗保护队伍和传承队伍后继乏人。《非遗条例》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山东共有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555项,国家级传承人60名,省级传承人313名。截至2014年底,全省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达到39170个,年营业收入210.77亿元,从业人员达309万人。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5年12月17日第1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文化遗产保护补助资金81.1亿元
下一条: ·非遗保护中传统手工艺人的蜕变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