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崔蕴华]海外遗珍:牛津大学所藏中国宝卷
  作者:崔蕴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26 | 点击数:12907
 


  宝卷代表了民间的祈愿情感与生命信仰。牛津所藏宝卷故事模式较为固定,多为讲述凡间遭难、最终证成金身的宗教情节。宝卷将庄严缜密的宗教义理讲述成通俗感人的世俗情感剧,使得普通民众可以在故事的跌宕中感悟佛法、浸润仙道。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以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闻名于世。该馆藏有大量中国珍贵古籍,其中便有宝卷近30种。这些宝卷大多刊刻、抄录于清代中晚期至20世纪50年代,它们深藏于博德利图书馆,鲜为人所关注。笔者对其进行初步爬梳整理,以期将海外民间说唱珍本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之中。

  一

  宝卷是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文艺脚本。与弹词、木鱼书等说唱形式相比,宝卷带有更加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仪式功能。目前,学者主要针对国内所藏的宝卷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成果颇丰,而对海外尤其英国的相关收藏情况则较少涉猎。据笔者在英国考察发现,英国所藏宝卷主要集中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和牛津大学的博德利图书馆。

  两馆所藏各有特色,亚非学院所藏宝卷近30种,其中大多为清代晚期以来的刻本,内容以才子佳人传奇故事为主,因此宗教色彩并不浓厚。而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所藏宝卷则多为传统宗教类宝卷,如《香山宝卷》、《立愿宝卷》、《因果宝卷》等。这批宝卷中既有刻本亦有抄本,既有国内刊本亦有海外刊本,因此更具有文献学的研究价值。

  牛津宝卷藏本为26种。从抄刻情况看,这些资料可分为刻本与抄本两类,抄本共2种,即《金牛宝卷》、《丝绦宝卷》,其余为坊间刻本;从刊印或抄写时间看,多为清代中后期版本,其中同治刻本2种、咸丰刻本1种、光绪刻本11种,民国刻写本11种,年代不详1种。

  将牛津大学藏本与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对照会发现,牛津藏本中的一些版本与《总目》中收录的一些版本相同,但亦有不少宝卷藏本未被《总目》所收录,因此这批宝卷可以进一步补充《总目》,彰显海外所藏宝卷的丰富内涵。

  二

  宝卷代表了民间的祈愿情感与生命信仰。牛津所藏宝卷故事模式较为固定,多为讲述凡间遭难、最终证成金身的宗教情节。宝卷将庄严缜密的宗教义理讲述成通俗感人的世俗情感剧,使得普通民众可以在故事的跌宕中感悟佛法、浸润仙道。就具体叙述内容而言,可以将牛津宝卷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佛仙人物历经磨难、身涌莲花的宗教叙述。包括《雪山宝卷》、《香山宝卷》、《何仙姑宝卷》、《韩仙宝卷》、《目连三世宝卷》、《灶君宝卷》等。《雪山宝卷》讲述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成佛的曲折经历;《香山宝卷》讲述中国人最为熟悉的观音菩萨出家证成的故事。情节叙述模式大略相同,即主人公出身皇族,身世显赫,但自幼便对花柳繁华与温柔富贵毫无兴趣,偏爱持斋修行,在父母多次阻扰甚至面临杀身之祸时,依然义正辞严,坚守佛法,终成佛教领袖。

  二是庶民百姓持斋修行、心向佛道的证成故事。包括《刘香宝卷》、《白侍郎宝卷》、《潘公宝卷》、《庞公宝卷》、《立愿宝卷》等。此类故事主人公乃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因此比起仙佛名人更具有亲和性。《白侍郎宝卷》便是典型的度生宝卷。潘家公子一心向佛,却“执相修行”,后在佛祖启示下,变成鸟身人首的乌巢禅师,终日在树上讲经。他不断向年轻有为、官居一品的白侍郎讲经,白氏却不为所动。最终白侍郎在一场噩梦之后终于醒悟,与他的四位夫人共修,得证菩提。

  以上两类故事是牛津藏本的主要叙述类型。此外,这批宝卷中还有少数藏本宗教色彩较少,而是以文学情节为主体、配以宗教包装的说唱叙述。包括《孟姜宝卷》、《丝绦宝卷》。孟姜女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各种戏曲、俗曲中都有流传。在宝卷中,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等主体情节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开头与结尾增加了些许宗教因子。仙姬宫七姑仙与斗鸡宫芒童仙官见下界杀气冲天,两人商议救民,遂下界化为孟姜女与万喜良。孟姜女哭长城后两人重返仙界。

  《丝绦宝卷》与宗教故事几乎毫无关联,该唱本讲述淮扬地区丝绦党成员结义济贫,被奸人陷害,清官为之昭雪。出狱后兄弟们齐心协力、为国杀敌,最终封为大将、功德圆满。确切地说,此书更接近说唱鼓词作品,不仅随处点缀着淮扬方言,更有大量民间小曲相映成趣。扬州艺人的演唱不仅与宗教扞格不入,也与故事的主体情节无关。然而,这些“逸出”的情节却颇具历史与文化的意味。它彰显出宝卷发展至清代中后期,已经逐渐与民间的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彼此融汇。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1月5日第665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160年前侗族“款首章”现身贵州黎平
下一条: ·[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张润平 李才景]岷州宝卷存目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场域的文化流动与传承研究
·[李贵生]中国宝卷在河西走廊的独特发展·[李丰]宝卷中的“回文”与仪式实践
·[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
·[郑土有 李亚棋]伊维德河西宝卷英译研究·[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刘明花]河西宝卷展演的场域问题研究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霍福]历史场阈中的目连戏研究
·[陈泳超 陈姵瑄]民间宝卷的身份叙事建构·[苏长鸿]“何处是江南”抑或“处处是江南”
·[任积泉]“守正创新”是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必然选择·[李婷宜]葫芦与花篮:韩湘子宝卷中的“法宝”意象探赜
·“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生活实践中的仪式与文艺”博士生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