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刘琪]符号与实践
——读《文化与实践理性》
  作者:刘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5 | 点击数:6321
 

 

 
一、全书基本观点及脉络
 
《文化与实践理性》(注1)(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是当代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学术生涯中期的一部著作。前言的第一句话,萨林斯就开门见山地点明了全书的主旨:“本书是对某种观念进行的一种人类学批评。这种观念认定,文化是从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背后的实用利益中逐渐形成的。”(萨林斯,2002:前言p1)与这种“实践论(praxis theory)”相对照,(注2)萨林斯试图提出另外一种理性,即“象征理性或意义理性”。两种理性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究竟哪一方起着决定作用。
萨林斯从唯物主义与英国、法国结构主义的论争谈起,结合人类学对“原始社会”的民族志描述,肯定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要想发现一个其自身就构成了文化秩序且无须经由知识活动进行转述的现实,实在是一桩徒劳之举。这是因为,在彼此对抗、改造自然或组织他们的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个体和社会群体动用了一整套概念,这些概念从来不是唯一可能的,并且,正是这些概念决定了他们行动的确切形式。”(同上:p21)人类活动必然具有特定的形式,这种特定的形式是被文化而不是被自然所规定的。只要是“现实存在”之物,就必定充满了文化的内涵。
接着,萨林斯对人类学理论范式中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的历史脉络进行了一番梳理。在实践理论的倡导者那里,文化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对象,只是标识其他现实的记号,文化逻辑消解在了其他逻辑之中。与之相对,文化理性所拥有的基本信念是:意义的创造是理解人与自然互动的关键。“我们要理解的是内容。这是我们的目的。”(同上:p97)文化本身,而不是其功用,在文化理性的倡导者那里才是真正需要讨论的主题。
“实践”与“文化”的二元之争在人类学理论中从未停息过。针对这一问题,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实践与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通过层层解剖,萨林斯指出:虽然辩证唯物主义已经触到了象征和意义的边缘,但由于马克思把意义生成的过程认为是“无需激发的”,这就又否定了意义图式本身的动力,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反映性力量。这样,当他转向到分析社会和历史本身时,意义就消解在了生产理性和工具效用性之中,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解释主体存在。
萨林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认识,它是市场经济下功利主义思考方式的产物。在全书的最后,通过对美国社会的食物禁忌和服饰系统的考察,萨林斯尖锐地指出: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与“原始社会”一样,也是通过意义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性的”,它处处充斥着象征,充斥着由象征的意义差别带来的非理性选择。西方的“文明人”总是在嘲笑“原始人”的野蛮,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也同样生活在这种“野蛮”之中。学术上的实践论只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系统的象征秩序化,进而以此来想象自身和世界的其他地方,获得神秘化的知识愉悦。
 
二、对唯物主义的批判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萨林斯认为,与前人相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它承认人的能动性,也承认自然中蕴含着人的影子。但是,虽然它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历史性的中介因素,这一中介因素却不是文化,而是有效生产的理性的、物质的逻辑。文化是作为生产的结果而非生产的结构出现的,这又走到了文化论的对立面。萨林斯认为,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错漏之处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注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人类学评论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裴玉成]阐释的可能
下一条: ·[张亚辉]作为他者的乐户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