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作者:李长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07 | 点击数:10836
 

 

摘要:社会文化史是继文化史和社会史复兴之后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史学流派,自产生十几年来,从学科的理论方法到研究实践,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社会文化史扩展了史学研究新领域,开拓了史学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势将成为史学发展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关键词:文化史;社会史;社会文化史;史学理论;史学方法

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史学的发展和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其主要趋向,就是打破了此前三十余年间史学的政治化、单一化、教条化局面,而日益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一些新学科和新流派的出现。“社会文化史”就是近十年来兴起的一个新史学流派。
 
一、“社会文化史”概念的提出
 
社会文化史,是介于社会史和文化史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视角,它是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国史学的变革,文化史和社会史相继复兴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提出来的。
具有现代分科意义上的文化史和社会史,在中国20世纪早期开始出现,直至中叶以前,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初创阶段,一般成果比较宏观、综合,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的分科理论和方法。后来自50年代至70年代的近30年间,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历史学研究日益呈现高度政治化、教条化、单一化状况,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基本上中断。自80年代伴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学术界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史学界也开始打破旧框框,出现了反省和创新的热潮,文化史和社会史又成为相继复兴的两个主要学科,并出现了长期繁荣发展的局面。
首先开始复兴的是文化史,这是由思想解放运动直接引发的。由于思想解放和现代化的需要,人们开始对与现代化有关的许多文化问题进行反省,由此在80年代初出现了“文化热”。由这种文化反思热潮,自然引发了对以往文化史,特别是近代文化史的回顾与反省,因而出现了文化史的复兴。1982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复旦大学历史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史》中国编委会,共同发起在上海召开了“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汇聚了来自全国三十多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会议呼吁大力开展中国文化史研究,以填补这一“巨大空白点”。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文化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还决定并在1984年正式创办发行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共同主办的建国以来第一份文化史研究刊物——《中国文化》研究集刊。(注:该刊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3月出版第1辑,1985年2月出版第2辑。)这次会议和这份刊物的创刊,标志着新时期中国文化史学科开始复兴。此后,文化史研究蓬勃开展起来,陆续出版了数量众多的研究论著,文化史刊物也不断出现,成为80年代史学界的一个热门学科,并一直延续至今,持续未衰。
随着文化史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感到,决定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除了文化这一精神层面的因素之外,还有更为广阔、更为深厚的社会因素,因而必须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才能求得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深入认识。于是,一些学者又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史成为继文化史之后复兴起来的又一学科。其标志就是1986年10月,由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发起召开了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会后在《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上,刊登了关于这次会议的综述,以及冯尔康的《开展社会史研究》等一组专家学者的文章,呼吁大力开展社会史研究。这一呼吁得到了史学界的热烈响应,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社会史年会,至2002年16年间,已经召开了9次,并于1992年正式成立了以著名明清社会史专家冯尔康教授为会长的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社会史遂迅速发展为一个热门学科,到了90年代以后,社会史以更为强劲的势头兴旺发展,并愈益成为史坛的新主角,每年都有多部论著出版,发表的论文达数百篇之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
下一条: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
   相关链接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
·[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
·[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