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宋建峰]北欧萨米族与云南傈僳族交流成因分析
  作者:宋建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1 | 点击数:7336
 

 

内容提要:萨米族是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维亚半岛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群体。近年来,它被逐渐介绍到中国并于2005年与云南傈僳族进行了正式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发展傈僳族经济、保护傈僳族文化具有启发意义,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谐家园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交流;认同感;文化期许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8)06-0080-04

在人类共同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千百个多姿多彩、风俗各异的民族。除了众所周知的大民族以外,还有一些对我们来说是神秘的、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部落或群体。他们和中华民族一样,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萨米族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山地、雨林、沙漠、极地等偏远地区,过着人们向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其中约4万人是挪威公民,1.7万人住在瑞典,5000人住在芬兰,还有2000人住在俄罗斯。他们居住分散,活动和生存范围则跨越4国的大片边境地区,虽然人口较少,但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服装、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本民族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傈僳族是云南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人口有100多万。其中,国内人口为6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丽江、迪庆、德宏、保山、楚雄、昆明、大理、临沧及四川的凉山,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状态;国外傈僳族人口50多万,大多居住在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地,与国内傈僳族山水相连、血脉相连。2005年初冬,瑞典萨米族和云南傈僳族在昆明诺的卡(中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行了首次民间文化交流活动,一群身着传统萨米服装的北欧民族频频在昆明亮相,开创了云南傈僳族与北欧民族交往的历史。其实,云南有2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多姿多彩的本民族文化,为什么惟独选择傈僳族作为交流对象,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这个原因不能仅仅归结于宗教这个契机。考察两个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渊源、民风民俗可以知道,其实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这才是产生交流的内在基础和重要原因。
 
一、宗教信仰与语言的存在状况是产生交流的重要契机和基础
 
早期萨米族和傈僳族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信仰万物有灵论,充满着对自然界诸神明的顶礼膜拜。他们相信,大自然中从动物到石块都有灵魂,这是他们原始的、古老的朴素天真的对自然的原始理解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愿使然。传统的萨米人认为神明都是住在自然界中的,同时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和动物、风以及太阳进行交流沟通,他们对各种自然现象满怀尊敬。萨米族四角帽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拉普地区狂风肆虐,人们苦于无法居住,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风神套进一个口袋。风神在袋子里面东南西北四处窜,口袋就演化成了现在萨米人头上戴的四角帽。傈僳族也有这样的传说,其先民由于不能理解自然界中各种变化莫测现象的因果关系,因而对自然的威力产生一种敬畏感、神秘感,认为他们所处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物中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尼”,“尼”主宰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于是,他们将这些“尼”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膜拜。萨米人的原始信仰直到17世纪末期,其领地被欧洲白种人侵占,萨米人被迫抛弃了崇拜神明的信仰,改信基督教后才式微下来。所以,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萨米族大多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派。19世纪末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傈僳族聚居区广泛传播福音,建立教堂,部分群众接受了基督教,出现原始宗教与基督教并行不悖的态势。由于历史上傈僳族不注意积蓄,生活贫困,卫生习惯差等原因,一部分傈僳族群众产生改变落后的生存处境的思想意识主动信奉基督教,一部分群众依从现实利益的需要逐渐皈依基督教,并形成一定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傈僳族群众信奉基督教的人数逐年增加,有的傈僳族聚居区信教群众多达70%,最少人口的村寨也达10%左右,原始宗教信仰、民风民俗逐渐弱化,有的地方甚至消失。所以,相同的信仰存在状况是萨米族与傈僳族产生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成臻铭]论土司与土司学
下一条: ·[刘明]新疆社会转型中塔吉克女性社会化程度研究
   相关链接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沃尔夫冈·卡舒巴]都市的认同感——浴火重生的城市文化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
·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王天军]丝绸之路鹰猎习俗及其文化交流研究·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
·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江苏非遗亮相台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