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数字化“翻译”:以现代技术唤醒文化遗产
  作者:记者 呼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6 | 点击数:2437
 

  新华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 呼涛)人类文明长河中越来越多的文化遗迹或被岁月尘埃掩埋,或变得晦涩难懂,而数字化技术正在架设起物与人、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的桥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9月3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三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上,这样描述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关系。

  单霁翔说,作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化方式,数字化正在试图将破碎的历史密码进行破译,将已经消失或者尚存的珍贵历史信息记录并解读,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传递给公众。

  本次论坛是中国大陆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领域的首次大规模论坛,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美术学院主办,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等机构承办。

  论坛执行主席、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翻译,将消失的遗产带回当代”,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文化遗产“翻译”为当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而解读遗产历经破坏、重建、修复和改造而不断变化甚至丢失的历史信息。

  在中国重要遗址保护的进程中,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正在为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提供着各种全新手段。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清华大学的“数字圆明园”、故宫博物院的虚拟复原技术和“紫禁城祥瑞”等APP产品,以及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等已经为遗产数字化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指出,中国有很多非常珍贵的遗产,其中一些规模特别巨大、内涵特别丰富、价值非常重要的城址、宫殿等被称作大遗址。它们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中,面临严峻挑战,也迎来重大的机遇。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投入20亿元人民币对100处大遗址的本体和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初步建立了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为核心、百处重要大遗址为支撑的保护格局。

  童明康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需要一些很好的实践,来更好地定义、保存和开发相关的概念和标准,并把这些不同的系统进行连接,数字化能够让遗址更好地为未来所用,更好地实施保护。

  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马里奥·桑塔纳说,文化遗产完整性是评估其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字化是用更为鲜活的留存、恢复珍贵遗产的方式。全世界很多机构和专业组织都在致力于这项工作,这不仅是对历史和公众负责,更有益于协调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与遗产保护。

  他说,遗产数字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领域,研究学者从最初使用非常初级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发展到通过摄影测量、3D打印和无人飞行器拍摄等新兴技术虚拟还原出这些遗迹更有质感的立体细节,让公众得以一步步靠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文章来源:网易新闻-新华网 2014-09-03 21:29:02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现代表达:中华“春节符号”专家媒体高端对话
下一条: ·以新颖形式推广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